近年以來,年輕族群因經濟條件不佳,加上職場懷孕歧視、產後復職不易、公托機構不足等因素,而導致結婚、生育意願下降,使得人口結構老化已成為嚴重的國安問題。依據內政部最新統計資料,截至今年11月為止,國內嬰兒出生人數僅有17萬7千多人,比較去年同期減少1萬多人,預估今年嬰兒人數恐將跌破20萬人,創下歷年次低。
相對台灣高齡人口,按照國家發展委員會之前推估資料,高齡人口占全部人口之比重於1993年達到7%門檻,邁入「高齡化社會」之後逐年成長,推估於2018年達到14%的「高齡社會」及2026年達到20%的「超高齡社會」,不但老化成長速度超過日本,而且位居全球之冠。
面對近年少子化、高齡化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口結構老化,雖政府不斷推動與「生養」相關的計畫,但迄今成果卻又不彰。換句話說,在政府「生養」政策措施不夠周延完善下,造成「母數」群體逐年減少,既有「母數」群體不多孩子未來長大成人之後,其所生育的孩子勢必更少,使得嬰兒人數將會呈現「向下螺旋」現象。
儘管,隨著教育水準的提高與思想觀念之蛻變,造成少數年輕族群不婚或晚婚;但是,歸根究柢,其癥結在於經濟因素壓力。亦即薪資長期偏低或停滯,是導致年輕族群「不敢婚」與「不敢生」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認,組織家庭所面對的經濟壓力,並非單身個人所能夠比擬的,如果沒有經濟基礎,貿然結婚成家,反讓自己陷入困境,孩子生育下來也將跟著受苦,與其能夠生育不能養育,不如不婚不生,即使生育,也要減少人數。
然而,如果嬰兒出生人數下降速度愈演愈烈,其後果除導致教育就學人數驟減、教育產業萎縮外,未來不但將會影響整體就業市場與波及勞動需求,而且因為人口結構老化,造成政府財政沉重負擔,更進一步使得國家總體經濟發展形成嚴重障礙。尤其是日益減少的嬰兒出生人數,未來這些嬰兒長大之後,其中一半男性,別說無法填實保衛國家所需要的國軍部隊志願兵員,甚至恐讓台灣就業市場人力陷入凋零。
很顯然地,台灣若要擺脫人口結構陷入老化泥沼,以及避免成為國安問題,除有效利用政府資源構築周延完善「生養」環境,包括:禁止職場懷孕歧視、發放育兒津貼、增加幼教設施、保障產後復職、提高子女扣除額、給予育嬰假等措施外,則需先行解決年輕族群「低薪」困境,藉以提高年輕族群生養意願。至於在策略上,包括:
其一,因應職場趨勢落實產學合作。教育與在職訓練是就業技能養成的不同階段,大學教育不但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而且是培育高階人力之搖籃,尤其面對數位時代和人工智慧挑戰之下,必須透過產學合作養成具有數位能力和人文素養等跨領域、多元化競爭優勢,以滿足企業之需求。
其二,配合產業轉型加強銜接訓練。積極扶植金融科技、資通服務、人工智慧、巨量資料、機器人、物聯網等嶄新領域發展,透過在職銜接訓練計畫鼓勵年輕族群投入5+2創新相關製造產業,以及鬆綁法規引導年輕族群投入長照、都更、國際醫療、金融理財等相關服務領域,創造高階就業機會。
其三,透過稅制改革共同分享成果。此次稅制改革將上巿、櫃公司保留盈餘的加徵稅率從10%降低為5%,若企業在一定期間內以保留盈餘移轉至實質投資或提供員工加薪,則退還其保留盈餘稅額,如此不但可以促進企業利用保留盈餘兼顧投資,而且亦可鼓勵企業提供員工加薪,達到雙贏效益。
畢竟,年輕族群除擁有年輕活力外,是人生之中最為富有「未來」、勇敢「築夢」、值得「培養」成功條件的時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寶貴資產。因此,我們期待政府能夠擺脫政治意識形態糾葛,提高民間投資意願,同時在製造業創新、服務業鬆綁下,共同構築高薪環境,藉以解決年輕族群低薪困境。唯有如此,始能挽救台灣人口結構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