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秋冬身體好、不生病,除了透過冬病夏治,也要搭配飲食及起居調養,才能多管齊下,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時序進入炎熱夏天,炙熱太陽賣力發威,每每中午休息時間外出用餐,就是汗珠如雨下,冰涼飲料人手一杯,好不暢快!但你知道嗎?夏天喝太多冰涼飲品,容易好發冬季疾病,中醫師提醒:夏天應做好預防保健,讓冬天過得更舒服。
《黃帝內經》的「素問篇」中提及:「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素問集注》亦云:「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而培養之。」
從古代醫書中可見,中國歷來醫家相當重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前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指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奠定了現代中醫學強調的「冬病夏治,夏病冬至」的原理。
盛夏養陽,未病先防
藉由大自然中的旺盛陽氣,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而夏季是陽氣最盛的時候,也是人體補充陽氣最好的時機,在「未病先防」的預防保健概念之下,於夏季調整好身體狀況並辯證施治,讓以往冬季好發的宿疾獲得改善或降低復發機率,即為「冬病夏治」。
陳潮宗表示,冬天好發的呼吸系統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肺阻塞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變異性咳嗽、鼻竇炎、鼻炎、凍瘡等,或是怕冷、怕風、平日容易感冒,或冬季經常反覆感冒的虛寒體質的人,都適合以冬病夏治的方式來調理。
三伏天進行三伏貼治療
傳統上,中醫師會於盛夏三伏天時進行治療。盛夏三伏天是全年溫度最高、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透過二十四節氣中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互相配合,所訂出的三伏日分別為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初伏)、第四個庚日(中伏)和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末伏),今年(106年)的三伏日落在國曆7月12日、7月22日、8月11日,可於此時進行治療。
但陳潮宗也提醒,三伏貼並不是只能於這三天治療,基本上三伏天的前、後一個月,都是屬於天氣炎熱的時候,因此,在6~9月當中,只要是溫度高於20℃的日子,皆是適合治療的時機點。另外,3歲以下的孩童、孕婦、惡性腫瘤、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發燒或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人,就不宜冬病夏治。
飲食起居調養6原則
想要秋冬身體好、不生病,除了透過冬病夏治,也要搭配飲食及起居調養,才能多管齊下,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陳潮宗建議,夏季時應遵循以下6大原則:
◆夏季氣候炎熱,易傷陰液,需減少食用辛燥之物:
包括西瓜、香蕉、芒果、水梨、椰子、荔枝等水果,或桂圓、白蘿蔔、蝦蟹、羊肉等食物,以及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等辛香料,應盡量少吃。
◆嚴忌寒涼之品:
夏天炎熱,人手一杯清涼飲品或來一碗透心涼的刨冰,是台灣街頭常見的景象,陳潮宗提醒,大量進食寒涼食物,容易導致中陽受損、脾胃虛弱,甚至將聚積於一身的陽氣耗損殆盡,引起腹瀉、腹痛,嚴重的話,還可能形成陽虛宿疾。尤其夏天更要少吃冰,不要貪圖一時的涼快,而影響呼吸道的健康。
陳潮宗表示,氣管位於食道旁邊,吃冰會讓食道溫度急速下降,造成交感神經亢奮而引發呼吸道收縮咳嗽,一旦長期吃冰、喝冰飲或是生冷食物,更可能變成咳嗽的「老症頭」,每每到了冬天冷空氣刺激,氣管收縮使得肺部痰液變得更多、更黏稠,咳嗽也會更嚴重,這是冬病未夏治的直接表現。
◆減少肥甘厚味的食物攝取:
肥甘厚味是指油膩、香甜或多油多肉、滋味濃厚的食物。由於濕熱的夏天容易讓身體累積過多的暑熱,中醫理論認為吃太多肥甘厚味,濕熱之氣內外夾擊,對人體健康相對不利。
◆多喝常溫的水:
夏天汗流得多,容易感到口乾舌燥,口渴時,建議多補充溫開水或常溫飲品,不要猛灌冰水或冰飲,再加上稍作休息,即可達到解熱效果。
◆不要過量運動:
適當運動對身體有益,建議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但過量運動則會造成流汗過多,導致氣陰兩虛。
◆戒菸、禁酒:
菸與酒皆屬於辛溫燥熱之物,吸菸與喝酒會導致燥熱內盛,暗耗津精。
冬病夏治方法多樣化
中醫的冬病夏治方法多元,常見包括中藥內服、穴位注射、穴位敷貼、刮痧、拔罐、薰洗、埋線、割治、氣霧劑吸入法、脫敏治療法等;醫師會根據個人體質辯證施治,給予適合的治療。
天熱,很想吃冰怎麼辦?
夏天吃冰是一大樂事,但想要秋冬身體好,冰飲、冰品卻是大地雷,陳潮宗提醒,如果真的熱到實在忍不住想吃冰的慾望,偶爾放縱一下是無妨的,但要記得慢慢吃,不要貪快又貪多,以減少氣管急速降溫的機會,淺嚐即止,才能預防秋冬老毛病一直復發的麻煩。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13期】
【更多內容,參考常春月刊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