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經濟二三事 管窺大趨勢

Foto

最近幾則政經新聞引起矚目,無論是平面、電視或網路,若在十年前,肯定是振奮人心的消息,不過在大數據及網際網路蔚為潮流的年代,反應就相當弔詭。第一則,如同美股的飆漲一般,台灣的股匯市亦屢創新高。第二則是台灣去年觀光人數正成長,再破千萬人,正式邁向觀光大國。第三則是阿里巴巴買下大潤發的經營權。但這些正面的消息為何引起不了社會民眾的共鳴呢?

 股市破萬點但民眾卻無感,原因如下:第一,外資擔任領頭羊,但散戶觀望居多;外資在這一波萬點熱潮占台股比率已在40%上下,散戶的持股占比則從87%降為57%。台股的交易量相對世界交易總量急速萎縮中,2017年台股占全球交易量比重僅1.3%,也是歷年最低。過去,台股1990年上萬點時曾占全球交易比重達19.6%,即使2000年也還有2.5%。何以致之?最直接的聯想就是產業升級緩慢,2000年時,台股破萬點,主要是由電子資訊業、金融業帶動,時至今日,依然如故。

 而美股則由新經濟帶動,創新環境成熟,從二十年前的的硬體驅動科技,石油、零售、保險、電訊等產業主導,已升級到網際網路、民生和軟體驅動的科技產業。第二則是觀光人數破千萬,但內需消費市場卻又僅微溫。搜尋了一下谷歌(Google),根據觀光局的統計,每月「主要觀光遊憩據點遊客人數」資料,比較2017年1~9月及2016年同期,各觀光景點的到訪人次,排出台灣旅遊觀光景點遊客衰退前三名,依次為:第一,墾丁公園,減少74萬8,786人;第二,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減少59萬7,159人;第三,中正紀念堂,減少188萬7,796人。

 不過,整體觀光人數仍是增加,合理的猜測是,現在的消費型態改變了,觀光方式更多元,觀光客比較少到公眾景點。接下來值得觀察的是,觀光人數從103年的991萬人次增加105年的1,069萬人次,不過,觀光外匯收入則從146.5億下降到133.7億元。來台旅客每日均消費金額則從221美元下降到192美元。推敲個中原因,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消費力不如大陸觀光客。如此分析下來,人民無感理所當然。

 2017年年底大陸阿里巴巴收購了在大陸零售市場占有率第一名的大潤發,並推動新零售。很多人在談,到底什麼是新零售?不就是以往的線上/線下(0n line / off line)的新模式嗎?如果我們如此看待新零售,那麼大潤發可真算是賤賣家產!其實不然,在新零售爆發前,趁著實體商店應仍有價值時,將大潤發賣掉,是正確的作法。在新的零售業領域裡,新生代的消費者,能在線上買了,就幾乎不到線下消費。而他們會不會到線下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線下提供了線上無法給的「體驗」,體驗是靠人服務的,是感觀的認知,而非網路上的依賴的視覺、聲覺、方便和價格。一個好的體驗需要有非常犀利的「情境」(scenario)設計,因為情境思維便成了商業模式中的最重要環結。

 大陸不只在大的商業團體,在若干的微小企業也分別花心力在設計情境、流量、超級用戶的三位一體的模式。大陸一個散戶發現紋眉產業是空白區域,關注的人不多。於是幾個親戚合資100萬人民幣,兩年內開了三百家線下直營店,最後以6千萬美元將公司賣出、獲利了結。他們利用的就是情境、流量、超級用戶的三位一體的新零售模式。

 同樣的,若干民眾利用臉書和亞馬遜創造更驚人的產業模式。而更令人讚歎的是,他們的消費群都不是大陸人(臉書需要翻牆),他們賺的是後進國家的錢。他們在目標國家的網路上去發掘當地人民有大量需求的熱點商品,再到亞馬遜上尋找符合下列二項特色的商品:其一,性價比高;其二,商品的回扣(rebate)值高。接下來,再利用臉書在各國撰寫廣告貼文,在文章裏發鏈接,引導消費者到亞馬遜消費賺回扣。一般人以為這是小生意,但實際的數字令人咋舌。2015年開始營運,2017年的營業額已高達3.6億美元!

 不少民眾從大陸回到台灣時,都說台灣美麗、但很便宜。這幾年來,我們的經貿實力更加下滑,社會氛圍更加小確幸,不過讓人民「有感」應是執政者最起碼的要求。我們以更大的期待來支持政府政策,並企盼政府用情境思維來教育民眾、善待民眾。同樣的,民眾也應了解到,我們的市場不只在台灣,而在是全世界。因為,我們的眼界決定了我們所處的世界,企圖心也將左右我們可以開拓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