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從產業園區的輸出 看新加坡多贏的區域發展策略

Foto

早上八點新加坡東西向的快速道路上,車流稠密順暢。緊臨緯壹科技城(one-north)的Fusionopolis「 啟匯園」,是新加坡創新知識產業的聚集地。星橋騰飛(Ascendas-Singbridge)集團總部所在星橋大廈(Galaxis),聳立其間。2001年成立的騰飛在2015年與星橋集團合併成為星橋騰飛,是新加坡「政聯企業」(Government linked company),由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控股 (Temasek Holdings)與新加坡貿工部轄下的法定機構裕廊集團(JTC Corporation)合股51:49,專事工業園區、科技軟體園區、新市鎮、商業辦公樓宇等綜合開發。16年間,管理資產總值從10億新元,目前已超過200億新元(約4,600億台幣),總部設在新加坡,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印尼、越南、韓國、馬來西亞等9個國家28個城市,都有足跡。印度資訊科技中心的班加羅爾,即為星橋騰飛20年前耕耘項目之一。目前在亞太地區除了擁有商業,酒店和工業資產外,旗下有三家新加坡上市基金-騰飛房產投資信託(Ascendas REIT)、騰飛印度信託(Ascendas India Trust)和騰飛酒店信託(Ascendas Hospitality Trust)等。

 共榮的區域開發政策

 早在1996年、越南加入東協次年,即與新加坡政府簽訂備忘錄合作建立工業區「越南新加坡工業園區」(VSIP)。第一個VSIP園區鄰近胡志明市的平陽省,由Becamex IDC與新加坡合夥建立(49%:51%)。當地政府以土地作價(越南土地國有)、新加坡的勝科集團Sembcorp組織了8個國際合夥人(包括當時的騰飛集團)出資開發。由新加坡負責工業區內經營管理;解決基礎建設、電力闕如等工業發展瓶頸。目前VSIP轄下有7個工業區,面積超過7,000公頃(新竹科學園區773公頃,近10倍),有630間當地及國際廠家進駐,亦為台商聚集設廠重鎮。此一共贏模式,提供越南Becamex IDC(國營企業)大量經驗值,Becamex IDC據此開發多個越南工業區以及當地市政中心。

 VSIP採一條龍式的垂直整合服務-從廠房設計、規劃、管理、諮詢,變電站、汙水處理、運輸物流、招商;工業區周圍造橋鋪路、環境綠化、周邊土地開發等等,從無到有,仿新加坡「造鎮」做整體開發。投資廠商只須按自身生產動線流程裝置機台設備,即可開工生產,所謂的「plug-in」(插上電源)、Turn-key solution「拎包入住」到位服務。除了硬體建設,新加坡政府還影響了越南當局訂定外人投資法規。將原來以外銷為主的加工出口管理模式,修正為涵括更廣的工業區管理法規,以及針對廠商個別需求的各式租稅優惠規範;以吸引多國外資前往越南投資,架構越南與國際接軌的平臺。

 政聯公司為經濟外交多贏的引擎

 此一協助越南建立產業園區的模式,是由新加坡貿工部轄下的兩大法定機構-1968年成立的新加坡裕廊集團(JTC Corporation),以及有著長足國際招商經驗1961年成立的的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為旗艦。在國家主權基金淡馬錫領軍下,90年代陸續組成勝科集團、吉寶集團、星橋騰飛集團等,以產業園區、新鎮開發為主體的4家政聯公司為發動引擎,執行「新加坡向外走」的區域策略。將具體而微代表「新加坡效能」、「親商環境」Business friendly ecosystem的新加坡發展經驗,以「產業園區」等適合當地國家的需要形式量身打造輸出。

 1992年間印度的班加羅爾國際科技園以及中國的蘇州新加坡工業園是最早擬議的國家級試點。前者是因印度當時缺乏工業區所需的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但卻有幾所優越的大學、IT發展所需豐沛人力,故在當地規劃首座與資訊產業相關連綜合國際科技園。20年來班加羅爾由荒原漫草人口200萬的農業區,如今成為1,200萬人口的印度矽谷。

 騰飛從班加羅爾,陸續在海德拉巴、清奈、普納、古爾崗等印度成功開闢9個科學園區。2011年協同日本合夥(瑞穗銀行Mizuho Bank及日揮株式會社JGC Corporation)在清奈設立586公頃的騰飛清奈益匯產業園(OneHub Chennai),對印度清奈最大車輛相關零組件產業聚落(日立汽車等多個日本產業進駐當地)做出貢獻。2014年清奈汽車產業的產值高達620億美元,占印度汽車零元件產量的35%,為全球10大汽車中心之一。

 2017年星橋騰飛與勝科Sembcorp.合組成立公司,接下印度

安德拉邦新首府阿馬拉瓦地造省計畫,除了為新首都6平方公里市中心總體規劃外,並透過國際招商,引進德國的German Asia-Pacific Business Assocation(OAV)合作夥伴,從核心產業(農業及食品)發展、國際招商引資(技術)、就業規劃等,做一條龍式的造鎮服務,估計將是10~20年的長期投入。

 1994年建立的中國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是新加坡因應大國崛起的區域發展策略另外一個試點。相對於中國的大,只是地理上小紅點大小的新加坡,以產業園區為啟動引擎的是策略,成功建立新加坡對中國的經貿夥伴關係。從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中新廣州知識城、中新吉林食品區(打造國際機、綜合性、安全食品產業區),上海、杭州、大連、西安等科技資訊園。前後20年時間,已經使新加坡成為中國最大外人投資國家。雙方建立的區域經貿互動關聯,成為啟動中國國際化的燃點,也讓新加坡搭上?人經濟起飛的動力船艦,擴張小紅點國力。

 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多贏政策

 負責星橋騰飛客戶推展的高階主管指出,新加坡的區域政策,不是從新加坡的角度出發,而是以國際投資者以及區域鄰邦發展需求所需量身訂作。不只有硬體建設,更重要的是軟體如制度設計、規劃管理等帶入。新加坡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區域政策,不但悠遊於大國(中國、印度、日本)之間,也在東協中扮演關鍵角色,更為彈丸之地的國家,擴充數倍於實體面積的國力,其用心規劃的多贏策略,借鏡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