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流行音樂育才的新萬靈丹

Foto

隨著網路興起、實體唱片式微,讓臺灣流行音樂產業產生結構性的變化,為求產業運作,紛紛創新開發行銷市場,如現場演出、音樂授權與藝人經紀等;為順應產業趨勢轉變,培育扶植流行音樂企業主與專業人才甚為重要。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除了提供流行音樂錄音製作、行銷推廣、品牌與經濟發展等相關補助措施外,亦參考英、美、日、韓等推動國際證照相關制度案例,著手規劃流行音樂產業人才職能基準建置計畫。

 商研院承接多年的流行音樂產業人才職能基準建置計畫,建置職能基準外,也規劃職能導向課程,可供做為學校、民間培訓單位或工協會人才培育方針。訪談研究發現,由於流行音樂領域的訓練過去多以師徒制為主,人才聘用大多透過相互推薦或親友介紹,年輕新秀在不透明的就業管道下,需要花費較多時間探索,方能進入流行音樂產業;另外,無論是幕前或幕後的創作者在未佔有一席之地前,社會新鮮人在流行音樂產業的薪資收入多數不足以應付生活所需,需另有其他工作收入支援,這是個除需要對音樂有熱情之外,還需要有毅力堅持下去的產業型態。

 此外,臺灣流行音樂產業萎縮與資金不足所帶來的困境,也影響到產業發展的趨勢與人才培育方針的改變。早期,歌唱學校及唱片公司實行實習制度,透過完整的訓練及經驗累積,讓學員畢業後可以順利投入職場,以達到產學訓用之效。但這幾年唱片公司組織變革,許多唱片公司整併或裁撤行銷企劃部門,取而代之的是外包,社會新鮮人學習機會減少、培養與訓練時間極度壓縮,形成目前中生代行銷企劃人才斷層的窘境。另一方面,因數位音樂軟體興起,數位學習成為顯學,錄音、編輯、混音皆可在家用簡單的軟體、設備自行完成,形成專業錄音室需改變商業經營模式來因應現狀,但產業專家憂心的是自學者對於錄音工程技術的觀念與做法,無法組織知識與技能做有效的商業運用。

 從人才面供給來看,近年臺灣流行音樂學系、學程相繼成立,依據文化部流行音樂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報告,104年流行音樂產業學術人才培育機構與非學術人才培育機構畢業與結訓人數,總計131家,共計3,716人,顯現學習市場需求旺盛,針對人才培訓課程的需求,宜著手進行編撰臺灣流行音樂教科書,目前教材多為授課老師自編或引進國外翻譯版本,透過105年前往中國大陸的音樂學院進訪談,課程有專為學生編撰的中國流行音樂簡史、歌詞文化鑑賞、流行歌曲創作、音樂工程等教材,也大量翻譯國外的流行音樂教材,以強化流行音樂基礎訓練。臺灣-是華人流行音樂的薈萃地,若可將藝人、詞曲創作者、錄音混音等專業人才之經驗與經歷,透過協作平台或是跨域合作方式編纂成教科書,輔以課堂系統傳承,不僅有文化傳承的意涵,更極具教育意義。

 除了流行音樂核心基礎人才養成,跨域人才培訓亦是未來產業的趨勢,日前,本院董事長許添財發表的「新六化」趨勢-科技化、智慧化、聯網化、文創化、環保化及國際化,更可將此概念應用在流行音樂產業,做為未來發展的政策方向。其中,區塊鏈、大數據、AI、物聯網已為各國產業發展重點,如歐洲歌唱大賽與科技大廠合作提供頂級設備與技術、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與KT電信公司開發「K-Live」系統應用在虛擬演唱會與周邊商品等,跨域合作將提供民眾更豐富的娛樂形式,臺灣作為流行音樂的前哨站,可思考如何將新商業模式廣泛應用並培育產業相關人才,讓臺灣流行音樂再次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