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培育專案融資人才為發展離岸風電之關鍵

Foto

如何借錢給離岸風場?應該是近一兩年國內銀行業最熱烈討論議題之一,確實離岸風電已是我國發展再生能源的重點,預估到2025年累積裝置容量可達5.5GW。但相較於外商的積極態度,國銀迄今仍有所疑慮,其中問題核心就在於放款金額過於龐大以及授信風險難以管控。對此疑慮,綠色信保基金已倡議多時,但信保制度終究屬於外在機制;欲降低融資風險以達債權確保目的,其實關鍵仍在於銀行自身有否能夠辨識與管控離岸風電風險之專案融資承作人才。

 目前國內離岸風場開發商希望的專案融資模式,係指國外盛行已久的「無追索權專案融資」,也就是融資銀行對股東不具有債務追索權。以國際間對於電廠專案之融資標準架構為例,銀行除必須對整個專案未來的現金流量、亦即售電收入能夠精確掌握之外,有關商業契約也須通盤瞭解。例如電廠開發商與統包商之建廠契約,內容包含建廠成本、工時、完工期限、施工品質等;另如購售電合約、營運維護合約,乃至於與燃料供應商簽訂的長期供料合約等,銀行端也都需要事先全盤掌握以管控授信風險。

 然而,回顧國銀曾經承作的能源產業相關融資案,像是長生、麥寮等民營電廠,可發現為確保銀行債權,放款時仍徵取擔保品或要求股東連帶保證,換言之其授信風險仍繫於擔保品價格或股東債信。事實上除台灣高鐵融資案之外,國銀近20年來幾乎未承作過無追索權專案融資,評估經驗與專業人力也因此較為缺乏;如今面對工程、技術風險皆相對較高的離岸風電,融資意願自然偏低。但若樂觀思考,倘能善用這一波離岸風電商機,順勢將國際專案融資技術導入國內銀行產業,藉此培育專業團隊提升授信品質,不啻是離岸風電為我國銀行業創造之另一附加價值。

 只不過培訓離岸風電融資人才應著重於哪些課題?建議以風場從籌備、施工安裝到商轉維運三個階段之重點評估項目為基礎進行規劃,以期訓練成果能解決風場融資所實際面臨的問題。

 首先在籌備期,主要工作如測風塔建置、與風力數據有關研究等,投入金額看似不多,但銀行所須完成的功課卻不在少數。其實議約時最關鍵任務,在於如何精確預估專案未來10至15年的現金流量,這取決於財務模型的建置、災損參數的設定,以及風機運轉數據的取得與應用。尤其台灣常見的颱風、地震卻是歐洲所罕見,且國內現階段也沒有足夠的商轉數據可供參考;如何把台灣特有災損參數納入國外模型,且能模擬試算出合理結果將是一大挑戰。此外,由於開發商通常只是為風場所設立之特殊目的公司 (SPV),除要求SPV自有資金比率須達30%之外,專案整體財務與股權結構也是另一評估要點。

 施工安裝期所需資金規模最為龐大,也是一般認為風險最高的期間,一旦工程未能依約前行,不僅延誤完工時限,施工成本可能超支、完工品質亦堪憂。因此,一方面必須掌控工程進度與撥款時機,確實控制專款專用,另一方面對於開發商之財務計畫亦須定期檢核,確認各項風險均在可控範圍。再者,與施工廠商之承包契約內容,諸如工程進度監督、發包成本是否介於公認合理價格區間、施工品質查核驗證等,銀行亦需悉數掌握,以確保每期申請融資金額與銀行債權。此外,鑒於離岸風電高風險特質,保險規劃也是國際離岸風場專案融資標準架構所必備,工程、機具皆應搭配相對應產險商品,甚至施工人員亦需投保相關意外險;融資銀行則需檢核各項保單內容與範圍,並確認債務人選定之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之信用與理賠能力。

 進入維運階段後的重點工作則在於專案貸後管理,例如維運承包商合約確認、實際商轉數據判讀、查核時間點與檢核項目設定、異常狀況警示等,甚至專案還款付息有異時應當如何因應,相關風險管理經驗皆是國銀須盡快瞭解學習之課題。

 培育專案融資人才,不只有助於技術在台落地生根,協助國內像離岸風電這類風險較高的新興產業發展。從更宏觀的視野,全球許多能源基礎建設聯貸案亦採專案融資模式,例如國銀目前積極布局的新南向市場,其能源建設投資金額估計逾3.8兆美元;國銀若具備專案融資專才,參貸機會自然提高,對於拓展海外市場應當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