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台灣產業各界應對「創新」的體認相當深刻:不持續創新,提高差異性與效率,就很容易被對手超越。不過,新興科技應用日新月異,許多新興技術與應用一旦在市場上取得初步的認同與成功,就很快有許多跟隨著者參與競爭,單純進行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效益已不如以往。
自從1996年起,OECD出版並倡議知識基礎的經濟發展報告以來,歐盟、APEC等國際組織也都積極的倡議創新投資與創新服務的重要。特別是美歐,不但美德法英瑞士等幾個傳統科技強國都持續創新前行,北歐國家近幾年的創新觀念與產業科技成就,也開始對全球產生影響。在蘇聯解體後,幾個中歐及波羅地海國家在科研投資的努力也不遑多讓。
在亞洲,南韓及中國大陸持續前進的企圖心無庸置疑。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過去10年的科技研發投入都呈現倍數以上的成長。雖然,亞洲這幾個國家尚未如北歐國家那麼突出,但近年它們對智慧城市、電商、食品科技及物聯網等也都展現出高度的企圖心。
全球新興技術發展動態與趨勢訊息的流通,相當快速且非常普及,不但台灣各界能快速獲取相關資訊、知識與連結,前述這些已經持續投入在科技創新上的國家必然也都能取得。只要願意付費、深入挖掘,各國的科研單位與企業,想要取得新興科技動態趨勢絕非難事。
在這樣資訊流通的趨勢下,台灣近年所倡議的各項新興趨勢,例如:電商、雲端、3D列印、智慧城市、電動車、5G、工業4.0、機器人、AR/VR/MR及無人車,以至於最近非常非常熱門的AI等等,必然也都是這些國家政府及產業界所關注與投資的議題。
各項新興趨勢,很快在一兩年內,都會成為許多國家與業者想要快速跟進的重點議題。不過,任何有企圖心的政府與企業,在決定積極投入的同時,也都將很快面臨從研發到商業化全面性競合的局面。只要不是引發趨勢的源頭,而是快速追趕,任何國家政府與業者在參與競爭時,除非能仰賴的是產業界過去所累積、可以與各個新興趨勢搭配整合的人才與能耐,掌握了需求及獨特性,否則並不容易在後續的發展中勝出。
近幾年,引發各項科技新興趨勢的,多半是幾家新興跨國企業,它們延續並對過往工業時代藉著掌握技術標準並授權模式進行創新,以開放平台、開放授權的方式,鼓勵並協助各國擁有能力擁有企圖心的業者共同創造價值、掌握市場。除了類似5G這樣的產業技術標準平台之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Google在智慧手機作業系統及AI上所提供的開放授權模式,以及近期Amazon將Alexa與異業所提供的授權與合作。在這些開放平台及開放授權的架構下,所有跟進參與的國家與業者,其實也都面臨著技術發展與市場上高度競爭的情境。
以上這些,包括各國政府積極投入科技創新、新興趨勢資訊的快速流通及幾家跨國新興企業採行開放平台與開放授權架構等等所呈現的「新常態」,已經可以發現到如果台灣仍舊依國際科技新興趨勢補助或鼓勵相關的科技研發,將非常不容易獲得成功!
面對這科技發展的新常態,台灣產業必須要綜合市場與既有優勢,共同創造出可以發揮台灣產業獨特優勢的市場目標,避免再繼續只是跟隨國際趨勢投入技術創新。
政府可設計機制,協助各垂直產業業者共同創造出並設定台灣有機會引領形成新興趨勢的具體市場目標,在能夠發揮台灣產業獨特性的共同目標下,除鼓勵業者們各自努力外,更應協助投入相應的基礎環境,鼓勵國內業界嘗試站上國際舞台促成國際產業標準、或搭建出可協助形成生態系的網路平台,驅動並吸引國內外生態系成員一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