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取之於人,用之於人

Foto

送走了驚濤駭浪的2017,全新的2018已然展開,利用機會跟讀者們拜個晚年,祝福各位「狗年臻福祥,諸事皆如意」。去年底,筆者承蒙出版社錯愛,有幸搶先拜讀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的新書-「做個強韌吃苦的笨蛋」,深感心有戚戚焉,鄭重推薦給大家細細品味,或可收開卷有益之效。

 這本書其實不是書,而是一份對談記錄,透過稻盛和夫先生與日本傑出科學家山中伸彌(2012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一問一答,具體而微說明並演練所謂「成功者」的人生智慧,從而收斂出「始於純心,追求至善,方能得道多助」的終極共識。

 稻盛與山中兩位先生,一個是實業家、一位是科學家,雖然資歷、境遇、投入領域各異,卻共同有著雖然崎嶇坎坷、始終不改其志的人生道路;於是,其命運軌跡就在他們全心投入、屢敗屢戰、堅持到底的努力下出現轉折,終至成功攀登個人生命的榮耀顛峰。

 期間,雖然曾不約而同面臨生活窘迫之苦,看待物質的態度倒是十分有志一同:財富/金錢並非不重要,但獲取方式必須取之有道,甚至應該秉持純善之心,竭誠為世界、為人類盡心盡力,如此,不僅能讓外在物質漸入佳境,更可協助我們自己安頓內在心神、不枉為萬物之靈,並徐圖為人類未來尋一畝和諧之境。

 也許會有些人認為,這些特例不過是鳳毛麟角,畢竟日本經營之聖只有一人,全球諾貝爾獎得主不到八百人,占世界總人口數的比例微乎其微,這樣的思想系統不免曲高和寡、只是小眾價值,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先看西方,相信有不少人了解,西方基督教經過長期演化,歷經多次宗教改革,看待財富/經濟的角度也多所轉變,從萌芽於農業社會中,懷抱出世與修道主義,鄙棄甚至抗拒錢財的初始階段;到肯定商品經濟的必要性,卻僅侷限於一定民生合理範圍的疏離態度;最終衍生出正視物質、創造財富,並藉此榮耀上帝的入世精神。

 易言之,財富/經濟是難以避免的現世誘惑,卻非罪大惡極的魔鬼之物,重點在於屬神兒女是否能克服重重考驗,從動機、管理到使用全面轉化為上帝祝福,成就榮耀上帝、造福世人的純粹信仰,也從而形塑出美國富豪「捐贈無上限」的慈善傳統。

 東方呢?早在兩千多年前即已誕生類似思潮。由太史公司馬遷所著之《史記‧貨殖列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涉及經濟問題的專門著作。「貨殖」是指從事各式各樣的商業活動,利用貨物的生產與交換,從中求財生利;而《貨殖列傳》就是用來記敘從事「貨殖」活動的傑出人物,相當程度反映出中國古代的經濟思維與物質觀。

 簡述《貨殖列傳》的核心主軸-「利」與「富」只是階段性工具與成果,仁義道德才是終極目標。司馬遷透過一部春秋以來的富豪排行榜(陶朱公范蠡、孔門高徒子貢、治生之祖白圭),提醒後世子孫,就算你是一介布衣匹夫,只要「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與以時,而息財富」,依舊可以「智者有采焉」。

 真正的「上富」不是追求個體利潤極大,而是追求整體社會效益極大,因為損人利己雖能謀取短期最大利潤,但肯定難以持久,唯有互惠互利,才能邁向「利他就是真利己」的永續發展;更重要的是,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功,某種程度來自於社會其他人的成全,其累積資產的公眾性不言而喻,遂使得「取之於人,用之於人」成為一種最順理成章的運用邏輯。

 換言之,從兩千多年的東方哲人以降,歷經數百年的西方宗教流變,乃至於現代社會的成功典範,在在證明這套思想系統並沒有因為歲月淘洗遭人們揚棄或遺忘,反而更加顯現出其熠熠生輝的普世價值,2018年伊始,誠願人人重新思索、沉澱、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