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如世界銀行、環球透視與國際貨幣基金近日更新的預測數據,皆顯示今年全球經濟表現將優於去年。有鑒於此,台經院於1月底上修今年台灣GDP成長率至2.34%,但也強調美中貿易戰將是關鍵的不確定因素。
美國在1月23日針對進口太陽能電池、模組及洗衣機課徵防衛性關稅,美中貿易戰似乎一觸即發。其實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根據1974年美國貿易法第201條款,在去年即啟動調查,結果在10月底就送交川普總統裁示,建議課徵防衛性進口關稅,以保護美國國內產業。
此外美國商務部在2月16日建議川普總統,對進口鋼鐵與鋁材提高關稅。這一部份則是根據1962年貿易法的232條款,就特定產品進口影響美國國家安全進行調查後的措施。如同201條款,同樣在去年啟動調查。
根據調查結果,上述產品關稅的調升,充其量僅是警告性質,目的是為要求中國提出更具體改善美中貿易赤字的措施。亦即去年5月的百日貿易談判結果,與11月北京提出的採購美國產品方案,都沒有辦法滿足川普的要求。
真正的美中貿易大戰重頭戲應該是去年8月中開始的301調查,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最快在今年上半年調查報告就可以完成,而301是更具攻擊性的條款。在301條款下,授權美國總統可以根據最後USTR調查做出的報復措施,包括暫停雙邊貿易協定下的義務、提高關稅、禁止進口,甚至要求金額賠償。
後續最壞的發展情況是川普對中國祭出嚴厲制裁,當世界市場與世界工廠的對抗,一方面將導致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惡化,供給側改革進度回到原點;另一方面美國也將遭受到輸入型通貨膨脹的衝擊,物價飆升的結果是美國民眾實質所得下滑,導致消費引擎失靈。
美國與中國加總的經濟規模占全世界GDP的40%,當40%的經濟體發生問題,全球性經濟危機發生的機率也會大幅升高。因為自從70年代開始至今,跨國價值供應鏈早已橫越各洲、錯綜複雜。再加上90年代以來,金融創新致使國際金融連結更加緊密,金融衍生價值透過層層槓桿操作,超過實體經濟數倍,且最近一次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去槓桿未見具體成效。因此透過全球製造分工與金融連結,美中貿易戰極可能引發世界性的經濟災難。
美國是我國外銷接單最大來源,去年占我國對外接單金額的28%。中國大陸是我國最大出口市場,加上香港去年占我國出口總值達41%。我國的經貿深深的整合在以市場機制導向的世界價值供應鏈之中;主要是輸出半成品到中國大陸加工、組裝,最後運到美歐最終財貨需求市場。美國對供給的需求穩定,國際供應鏈如常運轉,我國的外貿表現就能達到一定水準。反之美國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中國和包括我國的整條供應鏈都會受到衝擊。
美中貿易戰爭,我國直接受到衝擊的會是出口主力-約占45%出口總值的ICT產業。屆時中國一方面執行貿易報復,另一方面為了減輕出口萎縮傷害,「紅色供應鏈」深入上游的力道也會更強。所以策略上,我國必須一方面提升產業在供應鏈的位階,加深中國供應鏈取代我方製造的難度。另一方面,我國要加速完成產業創新目標-智慧製造與人工智能結合,因應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完整的供應鏈移回國內,以將美中貿易戰的外溢傷害效果降至最低。
今年11月美國期中選舉之前,川普必須炒短線做出與去年底稅改通過一樣亮眼的成績,以拉抬民調。理性預期下美中貿易戰發生機率不高,因為結果會是兩敗俱傷。但台灣仍應做好因應,以免成為間接衝擊下的無辜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