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這樣的交通景色嗎?未來外出不需要自己駕車,也沒有其他駕駛,車輛就像加上輪子的移動房間,乘客不須花半點心思就可到達目的地。此外,這些車輛還可能全數上網,建構浩繁的交通網絡,共享彼此數據。這些看起來比科幻電影還瘋狂的念頭,正在由各大創投、汽車製造商逐步實現中。隨著人類生活圈越來越密集,現行的城市規格已經難以消化巨量人口帶來的負擔。光在雙北都會區,停車、開車,已成了讓都市居民痛苦不堪的現實生活。為排解交通困難,Uber、滴滴出行等共享車輛服務也應運而生。在共享服務之外,自動駕駛技術將可能徹底改變人類現有交通樣貌。
傳統汽車製造商和科技業者對自動駕駛的投入可由2018年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中瞥見端倪,TOYOTA、通用汽車、福特汽車等大廠的高階主管均發表與自動駕駛技術相關的目標和時間表。多家業者不約而同的將2021年設為自動駕駛車商業量產元年,Volvo更和Uber合作,預計在2019年投入自動駕駛車量產,將用3年時間分階段完成近萬臺自動駕駛車供Uber未來布局使用。
電動車領航品牌Tesla目前的車款已具備基礎自動駕駛模式,可讓使用者在駕駛上有更多選擇,並提供不同程度的警示。但特斯拉不止步於此,他們在2017年底宣布與AMD合作研發、生產AI晶片,決定自己掌握自動駕駛關鍵技術。此外,去年底美國公開的專利資料顯示,蘋果已經提交自動導航系統相關的專利申請;三星則在車展上宣布成立專責研發無人駕駛的部門外,更將投資3億美金在自動駕駛汽車產業和相關技術上。Alphabet更早已將自動駕駛車設為重要業務,另外成立Waymo專營自動駕駛汽車研發,足見汽車製造商、科技巨頭對自駕車的深切期望。
自動駕駛車看似前景大好,但相關安全議題卻無法免除消費者疑慮。美國汽車協會調查顯示,有近8成的駕駛對自己使用無人車表示憂心,更有半數受訪者認為和無人車共享道路的安全性堪慮。由2016年Tesla Models S車款在自動駕駛模式下發生的死亡車禍起,過去一年各界民眾對自動駕駛安全性的擔憂不減反增。
2017年3月Uber在美國道路測試無人駕駛車,雖然車內有後備駕駛員,但仍和一般民眾車輛發生擦撞,造成人員受傷。2017年9月,Waymo的無人車在道路測試時遇上緊急閃避障礙物的一般車輛,無人車閃避不及也造成擦撞事故。自動車除了精進技術外,如何運用AI處理現實道路的複雜狀況,進而即時應變,成為開發者一大難題。此外,儘管Tesla死亡車禍最終調查報告顯示,是車輛駕駛未依指示將手全程放在方向盤上,也沒有聽從系統發出的警訊採取應變措施導致的悲劇。但未來,若自動駕駛技術、應對環境路況的運算處理更趨成熟,在自動駕駛模式下發生的交通事故要如何判斷責任歸屬,目前尚沒有定論,也是各地政府研擬規定的重要考量。
跳除自有車觀點,自動駕駛未來可能的應用範圍尚有大眾運輸。臺北市去年首次擴大於信義區測試無人小巴,除解決離峰時段通勤需求外,也帶來新的觀光亮點。Uber更嘗試在現有服務中加入自動駕駛,若未來技術成熟,將有效運用閒置車輛,紓解都市交通壅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