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純潔幻想:虛擬偶像的時代

Foto

絆愛——有著大大眼睛、長長頭髮、可愛蝴蝶結以及改良式水手服搭配長筒襪,外觀是標準日本動漫美少女,自稱是人工智慧(AI)。「她」上傳的影片包括申請社群帳號、自我介紹、閒聊、談論某種主題、遊玩遊戲或是觀賞影片時的反應……普通的YouTuber能做的幾乎都做全了,差別只在於她並不是真人,而是一名Vtuber。

VTuber是Virtual YouTuber虛擬主播的簡稱,而自稱世界上第一位虛擬YouTuber的「絆愛」,其頻道A.I.Channel中最熱門的影片已超過460萬次點閱,比一些底層YouTuber的頻道總點閱數還高。她以及在她之後的VTuber們,也被稱為「虛擬偶像」。

「絆愛」是誰?

一般認為絆愛背後的A.I.Channel是由一支團隊在運作:包括設計出人物原案的日本繪師森倉円、負責根據原案建立3D模型的Tomitake公司以及擔任模型製作監督的Tda氏等人,但絆愛的實際經營者或團隊仍然保密,至於配音員,不論你信不信,絆愛「本人」在影片中是否認有配音員的。

截至2019年4月,絆愛的主頻道A.I.Channel有259萬訂戶,專門發表遊玩遊戲時的實況轉播的副頻道A.I.Games有136萬訂戶,合計發表超過1,100支影片,總點閱數來到3億以上。絆愛與網路遊戲合作、有專屬遊戲、在動畫中擔任配音員──應用方向幾乎是無限的。

2018年絆愛分別在東京與大阪舉辦個人首場演唱會,2,500人的場地一如預期地爆滿。使用全像投影技術,VTuber就能從屏幕跨足現實,能和粉絲互動,並讓整場演唱會完美運作到結束。也難怪,2018年日本網路流行語第一名就是「VTuber」。

從被嘲笑 到成為要角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6,000位VTuber,而絆愛是世界公認的第一位,她為後繼者指出了道路。換句話說,她沒有任何先例可循。畢竟,VTuber這個詞幾乎就是為了描述她而誕生的。

現在聽起來或許荒謬,但「沒人會想看一個畫出來的人物在屏幕上唸腳本」是當時的普遍想法,畢竟,太超前的概念不會被一般人接受。就像19世紀的英國國會,曾以太過危險為由,通過《紅旗法案》,規定汽車時速不得超過2英里一樣,這甚至讓汽車發明人都不敢試開。

事實上,儘管運用在各種動畫影片的3D技術已經爐火純青,而動作與表情捕捉技術早在20年前就透過《魔戒》三部曲而驚艷世人,但技術的存在,和能夠普及使用,是距離遙遠的兩碼事。好萊塢大片的預算畢竟不是任何團隊可以負擔的,這讓許多市面上的3D建模帶有不可避免的硬傷,像是表情或動作僵硬,人們還能接受,但一些「穿牆」甚至「骨折」的驚悚畫面,可就顯得離譜了。

面世之初,絆愛曾有表情過度誇張甚至翻白眼,或聲音與表情嘴型對不上等狀況,甚至被譏笑是「人工智障」。但是她並沒有試圖「改進」這種狀況,反而當作是「特色」,用以經營自身的幽默、搞笑風格的影片與實況,讓討論熱潮進一步擴散開來。時至今日,除了粉絲自嘲之外,已經少有人提「人工智障」這回事了。

虛實間的典範轉移

雖說絆愛之前無VTuber,但已有其他的「虛擬偶像」,近年最著名的可能是初音未來,這名本來是2007年發售的一款語音合成軟體的印象角色,最終成為空前絕後、世上最著名的「虛擬歌手」:從2009年開始舉辦現場演唱會後,不斷進行日本巡迴演唱與世界巡迴演唱,連萬人級的場地也場場爆滿。

遠在1984,日本劇場版動畫《超時空要塞》的主題曲《愛,還記得嗎?》(愛・おぼえていますか)破天荒連兩週打入日本唱片單曲排行榜前十名,劇中演唱者林明美以及為其配音的飯島真理,今天看來可謂虛擬歌手與虛擬偶像的先驅。1990年代後半至2000年初期,電子遊戲《櫻花大戰》系列培養出多名虛擬角色IP,由其配音員們擔綱演出的「真人歌謠秀」連續舉辦十餘年,至今仍為粉絲津津樂道。

「虛擬人物是不是真的?」為了回答這看似矛盾的問題,從將動畫中的虛擬歌手主題曲作為單曲販售,到由配音員在現實中演出虛擬歌手,再到合成人聲的虛擬歌手;虛擬角色由靜態的景點介紹或故事講述,到錄製動態的歌舞影片,最終到實況演出——為了讓虛擬角色無限逼近「真實」,進行了超過30年的「典範轉移」過程。

初音本來是個軟體,林明美是動畫角色,櫻花大戰則是電子遊戲產品,各有各的「本體」,即使後來反客為主,也無法抹煞曾經是附屬品的事實,而其表現也因此被固定在本體劇情或是遊玩方式的限制上。

而絆愛、VTuber,乃至今日的虛擬偶像們,則都是完全原創的,而不是某個軟體、某部動漫作品、某個遊戲中的附屬。過去每當成功的虛擬角色們背後的配音員退休或是轉職,其角色就要選擇退休或是冒著得罪粉絲的風險另角;即使是人聲合成軟體初音,背後也有作為音聲素材的配音員存在。

從絆愛開始,虛擬偶像們刻意剔除配音員的存在感,讓虛擬偶像成為更加純粹的存在。她/他們是完全意義上的「虛擬」,但同時又更接近「真實」,因為其形象一開始就是觀眾眼中的模樣,更能讓粉絲認可「她/他真的存在」,而不必另外靠著聯想起背後的配音員或故事劇情而來。

是虛擬的,卻也是真實存在著——當人們接受這一點,對虛實的認知便開始改變。

偶像再定義

但在已有著成熟偶像藝人的市場的現代,虛擬偶像即使在技術和觀感上可行,又真的有其必要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探究「偶像」一詞。

「偶像」最早是指用木頭或是金石製作,用以崇拜的人像或圖騰像;換句話說,偶像本來就是指稱人為的創作物,作為精神的慰藉物。現代亦有豎立銅像的傳統,對象從偉大領導、著名學者、卓越運動員,甚至是立下特殊事蹟的普通人,都有可能。

偶像型藝人是日、韓對英文「idol」的延伸,發想自西方粉絲對於貓王等流行天王近於宗教性的崇拜,刻意打造出具備可供粉絲崇拜的、擁有純粹美麗或是技藝的藝人。

日韓系的偶像幾乎都有著類似的行規:禁止戀愛、禁止男女交往、禁菸禁酒、永遠面帶微笑……即使各行各業或多或少都有特定的形象或規矩要維持,但規定到如此繁瑣且嚴厲執行的,恐怕也只有宗教團體能夠與之相提並論。

正因為「偶像」帶著濃厚的人造感,純粹由人造的虛擬偶像,豈非更合乎偶像的本義?虛擬偶像既不會老,也不會生病受傷,更不會跟製作單位有合約糾紛或甚至是性醜聞等。雖然不免還是會有團隊糾紛、資金問題、甚至是演出時出現技術錯誤等人為問題,但依然會比真人要少得多。

這種形容或許會讓人以為,虛擬偶像就是在搶食真人偶像的工作。但虛擬偶像對於偶像相關行業卻並非不能產生良性影響。一言以蔽之,打造偶像就是「去人性化」,在粉絲心中創造出不會生老病死乃至一切生理需求的「神性」,而在這中間,卻往往置偶像本人的人權於不顧。

今年1月時,日本偶像天團AKB48的子團體NGT48爆出醜聞,成員山口真帆自述在團內遭霸凌,甚至多次遭到不明男子的跟蹤與施暴。經紀公司的反應卻是要求山口真帆公開道歉。對於公開團內醜聞、破壞「神性」的山口真帆,經紀公司為了安撫粉絲而做出此等決定,在商業上或許是正確的,但在人性上、法律上與社會觀感上則是完全失敗的。

「讓神回歸神、非人的要求讓非人者去承擔」,有血有肉的人類能從桎梏中解放出來——虛擬偶像或許能成為偶像業界文藝復興的希望也說不定。

虛擬偶像進行式

另一方面來說,虛擬偶像或許對於正在運作中的真人偶像業界並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台灣VTuber聯盟成員之一,3D動畫製作公司甲尚娛樂的顧問講師Frank表示,至少在台灣,虛擬偶像與真人偶像的粉絲並沒有顯著的重疊現象,虛擬偶像的粉絲其實是來自於原本就喜愛日系動漫的族群。

再如中國大陸,也在2012年推出以Yamaha的VOCALOID 3語音合成引擎為基礎的Vocaloid™China Project,印象角色名為「洛天依」,是個身穿藍色水手服、頭頂中國結髮髻、腰配中國佩玉的動漫風女孩,這自然是以「初音未來」作為效法對象(初音未來的本體軟體使用VOCALOID 2語音合成引擎為基礎)。

洛天依表現得相當成功,曾登上湖南衛視小年夜春晚、舉辦個人演唱會,在VTuber成型後,洛天依演唱會也嘗試開出網路直播,總觀看人數超過百萬;另外還有無數的廣告合作,作為虛擬歌手的形象,出現在大陸的食衣住行各方面生活中。

不過,大陸目前能確認獲利的也只有一個洛天依。日本初音未來的後繼者「鏡音雙子」雖然也相當成功,但無論觸及率還是獲利率都未能達到初音的水準,不如說,他們仍給人濃厚的「初音師弟妹」之感,其演唱會基本也都要搭配初音同台。

Frank認為,要複製已經出現的成功道路是很困難的,就像YouTuber一樣,目前虛擬偶像還是依靠個人特色來吸引粉絲;後來者不太可能靠模仿來取代先導者已經卡住的位置,頂多能作為分流。

不過,只要有更多的團隊投入虛擬偶像或VTuber的創作,最終市場的樣貌必會顯現出來,獲利模式也會更明朗。但開拓者的任務無疑是艱鉅的。VTuber聯盟短期目標是在2019年新創100位VTuber;中程目標是與全台超過160所大學合作,推出大學專屬的VTuber形象大使。

至於長程目標,毫無疑問,便是迎來虛擬偶像的時代。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