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IMD世界競爭力的看盤重點

Foto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近日公布2018年、第30屆世界競爭力評比。今年台灣下滑3名、排名第17,不免引發了不少政治口水;尤其正值台灣邦交國又掉1國、台灣高中畢業的優秀學生爭先登陸就讀大學、南台灣鬧水荒這些看似無關的環境面挑戰,政治算計與過招,並不能扭轉此消彼長的趨勢。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在21世紀大幅躍進,台灣已在兩岸競爭力比較中第3度被大陸超車,短期波動其實不是觀察重點,問題的關鍵是中長期的變動與因應之道。

 2018年評比中,鮮少被台灣媒體關注的菲律賓退步9名,在IMD的分析中歸因於觀光業衰退、就業與國家財政惡化,以及教育系統的問題高漲。把這4個挑戰場景搬到台灣來,應該非常貼切形容台灣當前一部分的挑戰!台灣民意基金會在蔡政府就職兩週年發布的民調和IMD調查的發現方向一致:在蔡總統的經濟表現,35.2%滿意、61%不滿;兩岸表現,37.6%滿意、56%不滿意;外交上,39%滿意、53.5%不滿意。深受尊重的前外長錢復曾說:「兩岸關係位階高過國際關係」,兩岸「維持現況」的結果,波及經濟與外交,產經衝擊最大的應屬台灣的觀光產業,而教育系統的問題容後再述。

 短程觀察波動、中程觀察趨勢、長程觀察結構。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回應指出台灣經濟問題很多是結構問題,誠哉斯言!當中國大陸GDP總量於2010年超越日本,在中國何時超越美國成為各方熱議之際,不用議論的是台灣經濟的趨勢(中程)與結構(長程)均需大幅調整。問題是,倘若解決結構問題的策略錯了,台灣在世界上的競爭力能否振衰起敝?時間可以證明一切,但時間站在台灣這邊嗎?

 產業五缺的問題並非一朝一夕!第一,缺水的問題錯綜複雜,就先略過不表;第二,缺電的問題是蔡政府整體能源政策的錯誤導致,雖然張忠謀董事長基於愛台灣的理由,去年宣布3奈米的新廠將落腳南科,即便過去1年握有台積電近8成股權的外資法人給張董事長面子,但7月送別張董事長後會把次世代競爭力賭在不穩的電力供應上嗎?3奈米的上一世代,5奈米新廠即將於兩年後在南科投產,製程所需多出來的5成電力請誰去供應?又請誰去節約呢?

 第三,技術官僚的確在積極解決缺地的問題,曾在一個5+2產業執委會上聽到「長官」被廠商詢問畸零地與鄰接地的處理進度,解釋了半天似乎也解不了廠商需地孔急的困境。背後的結構困境,是社會已被民粹化的決策機制,要導正不是不可能,但談何容易?

 「缺工」和「缺人」的層次不同,解方亦有所不同。全球都面對缺工的問題,因此新製造所引進的方案,不在於展示技術的優越,而是克服勞動力的困窘。台灣勞動法令的混亂缺工的困境上,硬生生地再捅一刀。人才方面,距離牛津經濟研究(Oxford Economics)推估人力的墊底大限大約距今3年半,太陽花世代被描述成「天然獨」,視中國為讎寇頗有退潮之勢;次世代青年學子前仆後繼地登陸,甚至到連累幫他們寫推薦信的校長都遭到關切的地步。若說消費者喜好難測,民意如流水的震盪根源恐怕不是文青的論述失效,而是綜合實力消長之間所導致的民心向背。此外,台灣高等教育的困境引發了最優秀的青年學子所表達的清晰取捨,台灣小打小鬧的白領移民政策能力挽狂瀾,能留住台灣人才與吸引外籍人才?不同世代的人才都在快速流失中,對台灣所產生的結構性衝擊,不容輕忽!

 五缺的困境導致台灣成為外資禁區,進來的熱錢只在將資本市場上沖下洗後揚長而去。我國今年第一季金融帳連續31季淨流出,總額已突破10.7兆新台幣,這麼巨量的失血,一個經濟體不死也去掉半條命。當台灣還沉緬於20世紀的榮耀、對慘烈競爭下的不進則退拿不出因應對策時,台灣的投資環境在IMD評比中節節敗退,就不意外了。此外,連自豪的科技與ICT的基礎建設都大幅下滑,還剩什麼本錢迎向下一波競爭?即將登場的第三回合5G標準談判,中國的華為勢必扮演要角(即便不是唯一主角),萬物聯網的產銷數據都得透過別人的交換機連結與聚散,台灣競爭力的缺口之大,真令人憂心!

 固然短期的波動漲跌難免,但中程的趨勢變化將進一步引發長程結構的重構。趨勢是涓滴成河地逐漸形成的,一旦河道改了、水的流向變了,復原的機率就不大了。當台灣正步日本的後塵邁向失落的十年、二十年之際,最令人憂心的是結構的崩塌,正是世界競爭力調查給台灣的當頭棒喝!敲得醒台灣人嗎?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