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一個影響台灣未來30年的神祕數字

Foto

最近小英政府在推展離岸風電工作上頗有進展,先是4月30日公告遴選出11個離岸風場廠商,6月22日又公告4個風場競標結果,合計完成5.5GW離岸風場招商作業。由於該5.5GW風場分為三種類型,各有其權利義務,價格也大不同,導致媒體名嘴繪聲繪影的,進一步形成各界高度爭議。

 其中4月30日公告遴選的,是採躉購制,只要有發電,台電保證全數按公告價格收購,總計容量達3.836GW。又分為兩批,第一批是2020年得先完成的0.738GW,不必技術移轉給國內廠商,並且適用今(2018)年離岸風電躉購價格5.81元。第二批佔比56%,共3.1GW,預訂2025年前完成,價格未知。6月22日公告的1.664GW則是按競標價格收購,也是預訂2025年前完成,其獲選競標價格為每度2.2245至2.5481元間,與國際價格相當,非常漂亮。

 媒體名嘴們都把爭議放在5.81跟2.5481之比較,以兩次公告間隔時間不到兩個月,來質疑為何價格差異如此巨大。其實這完全不是重點,因為這兩批公告日期雖近,但其完工時間差距高達5年,當然不是同一件事。再者,也有人提出,前面一批之所以比較貴是因為會帶技轉,也就是所謂的國產化承諾,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躉購中的第一批0.738GW根本沒有國產化承諾,有國產化承諾的是第二批的3.1GW,目前價格未定。所以,我們該關注的是上述3.1GW。

 該3.1GW是採躉購制,躉購價格向來是每年一調,未來幾年這個神祕數字,將嚴重影響台灣30年。

 為何是30年,因為這批3.1GW風機,得2025年才興建完畢,且後續可能還有另外的4.5GW(也是價格未知),要一直蓋到2028,合約都是20年。從現在到2048購電合約全數執行完畢,恰整整30年。

 影響多大呢?依照經濟部的試算,此些價格未知的風機各20年總共發電量為(3.1+4.5)GW×24小時×365天×平均值41%×20年=約5,460億度,也就是說,每度價格每差1元,就影響5,460億元,如果差2元,影響就超過1兆,而5.81與2.5481的差距,也就是1.8兆的天文數字。

 那麼,能否使躉購價格加速降低的關鍵在哪裡呢?在技轉的成效。依照產業邏輯,技轉並不會降低外國廠商的利潤,且能大幅降低成本。若我們想要從2020第一批5.8元快速降到2025的2.5元左右,想要省下這1.8兆元,那只有一條路,徹底執行技轉,這就是執政團隊未來幾年最大的挑戰。

 離岸風電主要發電時段是冬季,並不是台灣缺電的夏季,對於紓解夏日尖峰供電不足沒甚麼大幫助,也因此有了離岸風電仍然需要火力電廠。這種不得時的電力,如果還得要支付超高代價,台灣大多數百姓是完全無法諒解的。因此,小英政府必須努力頂住這層壓力,如果技轉能成功,那麼,著實建立一個新的產業,未來30年台灣在冬天也能有便宜的電力。但如果技轉沒成功,價格也就降不下去,這表示國人將因離岸風電政策而大失血,未來30年我們得為該政策支付高額代價。

 幸好,從此次競標價格最低殺到2.2元可以看出,外國企業對風機技轉給國內企業具有非常高度的信心,最後應該是台灣既得到產業生根又得到便宜綠電。目前看來,執政黨在綠電發展實務與論述上,應該都已立於不敗,能夠輕鬆維護2025非核家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