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解讀台幣升貶與壽險公司匯損的迷思

Foto

當美元對新台幣貶值時,自然壽險業應該增加避險部位,但是,匯率走向預測涉及專業的判斷,倘若鑒於外部金融監理與降低風險考量,基於保守審慎原則,往往匯率管理會成為單向增加避險部位的交易。

 當美元對新台幣升值趨勢明顯時,壽險公司投資部門應適度修正避險策略,若解讀成套利交易,採行強度更高的控管要求時,經理部門恐降低意願調整避險比例。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保單負債成本與匯兌損失須控制得宜,加計美元計價資產收益後,國外投資才能創造獲利空間。

因非貨幣性資產(如股票與基金)評價變動反映至股東權益,為未實現損益與處分利益,匯率避險交易主要為貨幣性資產的現金與債券,壽險公司可利用銷售美元保單降低匯率風險,也可利用衍生性金融工具,如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與換匯交易(FX Swap)進行避險,再加上法定匯率價格變動準備金調節匯率損益對財報的影響。

 避險後的兌換損益為『工具成本』、『曝險兌換』與『匯率價格變動準備金』加總。工具成本表示避險所付出費用,換匯交易時以台幣擔保借出美元的利差;而曝險兌換表示避險工具的評價損益(NDF資產反向損益)與外幣資產評價損益方式交易;匯率價格變動準備金則是法定提存準備金。當避險工具佔比高時,勢必持續付出避險成本以降低國外資產評價的波動。

 利用換匯交易避險,即以短期方式借出美元用以投資美元計價資產,可以彈性調整美元曝險部位,但是如果美元資產存續期間較長,則需以續作方式進行換匯交易,台美利差擴大時,將壓縮國外投資的獲利空間。

 就NDF交易而言,依利率平價理論(Interest rate parity, IRP),市場達成均衡時,相同標的無論以本國貨幣或是外國貨幣衡量,投資報酬率應相同。因此簡化說明,假設新台幣六個月利率為1%、美元六個月利率為4%,若即期匯率為30,基於無套利假設下,六個月美元遠期匯率應為29.134。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差距,即換匯點(swap point)為0.866,實際大小亦受到市場流動性與匯率預期因素影響。

 NDF合約到期時,交易雙方不需交割本金,僅需依議定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差額進行交割。因此,如果欲為美元資產執行避險策略,假定即期匯率為30,到期時將以匯率29.134結算差價,即使契約到期時,匯率仍為30,原資產雖無匯兌損益,遠期契約需結算差額(29.134-30=-0.866),乘上名目本金就是避險損失總額。

 舉例說明避險損益,12/31/2017新台幣兌換美元匯率為30,甲公司投資海外資產價值100萬美元,當天帳上評價為新台幣3,000萬,採取70%避險策略,名目金額為70萬美元,六個月後(6/30/2018)美元遠期匯率為29.134。

 就6/30/2018到期分析,若匯率分為29(新台幣升值)與31(新台幣貶值),新台幣升值時,帳上評價新台幣2,900萬,匯損新台幣100萬,遠匯獲利為(29.134-29=0.134)乘上本金70萬美元=新台幣93,800,虧損降至新台幣906,200元。而新台幣貶值時,帳上評價新台幣3,100萬,匯兌利益新台幣100萬,遠匯損失為(29.134-31=-1.866)乘上本金70萬美元=新台幣-1,306,200,虧損降至新台幣306,200元;若即時調整避險比例由70%降至60%,則原承作遠匯損失為-1.866乘上本金60萬美元=新台幣-1,119,600,最後虧損修正為新台幣119,600元。

 當美元對新台幣明顯升貶趨勢時,投資部門應適度調整所承作的避險部位。由於交易市場中存在資訊不對稱,研究指出當公司經理人可掌握市場資訊時,自然須創造特定資訊的隱含價值,公司避險策略將不僅是選擇淨現值為零的避險交易,應積極地進行加值型的風險管理。因此,建議後續因應新台幣匯率貶值的反向交易,應可視為避險操作,而彈性投資監理可以充分達到維護保戶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