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為什麼只有米其林

Foto

交通部觀光局歷經八年談判,終於在今年把被譽為美食聖經《米其林紅色指南》給請到台北來了。消息一出,全台熱議。2010年,當源自台灣的「鼎泰豐」香港分店被評為《米其林指南》港澳版的一星餐廳之時,其時評論風向也是依稀彷彿;如今《米其林指南》公佈台北的餐廳評鑑結果,討論聲量就放大了數倍。

世界各地的美食評論與旅遊指南所在多有、琳琅滿目,例如由聖沛黎洛(S. Pellegrino)和巴娜(Acqua Panna)礦泉水贊助的《亞洲50最佳餐廳》(Asia's 50 Best RestaurantAwards)影響力不俗,台灣餐廳亦在榜上。遑論各種滿山遍谷的美食評論,讓人無所適從。

但米其林還是米其林,這本小紅書誕生於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其魅力是來自其五大評鑑指標?是祕密客的評審制度?還是獨立品評的風骨?這些都對,但還比不上米其林自創辦人以降、從19 世紀一路以來堅持精進的精神。

許多人不明白米其林為何一手賣輪胎、一手評美食。其實,思路還是賣輪胎—提供旅遊指南讓民眾把汽車開出去吃美食,輪胎自然賣得好。創辦人米其林兄弟檔開始孜孜不倦地寫旅遊指南,推薦優質旅館與餐廳,一開始是免費提供的,之後公開販售,由於大受歡迎,也讓《米其林指南》業務慢慢成為公司的獨立部門:提升評審標準、完備祕密客制度等等。然後,跨出法國到全歐洲,甚至飛遍全球,成為一個獨立的國際評鑑組織。

全世界都有美食評鑑,卻沒有其他任何一家評鑑組織走過這種歷程。其他美食旅遊評鑑機構多由業者自身組成,豈無老王賣瓜之嫌?即便號稱是獨立評鑑,但是食評家總得生活,總不免拿人手短、吃人嘴軟之譏;連前兩季頗受海內外好評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都被質疑商業置入過於明顯,可見美食傳播要在商業環境中維持「純粹」有多難。

站在餐飲從業人員的立場來說,又有哪一項評鑑能比米其林的榮譽更能說服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客?長期累積的信譽以及公平制度的維持,才是關鍵。

不過,米其林的榮耀可能也會是不能承受之重。在其他地方,米其林曾有「死亡之吻」之譏,被列入這本小紅書平民美食,猶如列入「死亡筆記」。主要是許多小餐館都是租屋經營,但房東得知此餐館獲得米其林美食推薦後,往往大幅提高房租,逼迫其搬遷,甚至使餐館因此關門大吉,這種情況在香港尤其明顯。而台北的小餐館也大多是租屋營業,因此也令人擔憂。例如以「佛跳牆」聞名摘星的台北「明福台菜海鮮」餐廳負責人,就堅持不出席頒發典禮,低調不開分店、不接外燴的小本經營模式,也會擔心盛名之累。

此外,還有「我家巷口比米其林更好吃」之說,但這不過戲言耳,因為現實是殘酷的,信仰不能改變科學,以肉身抵擋洋槍大炮也只能落得歷史上的一頁笑話。《米其林指南》一出,全台唯一的三星級餐廳立刻訂位爆滿,排隊排到明年小年夜。跨國企業押上去的卻是整塊招牌的信譽:米其林輪胎一年銷售額達200億歐元,偏偏把一本旅遊指南做成美食聖經,行之百年樂此不疲,為什麼?

無他,惟追求卓越而已。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