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貿易戰外的「第二戰場」

Foto

日前,《人民日報》旗下海外網的新媒體帳號「俠客島」發出警告,美國是鐵了心要在貿易戰外開闢「第二戰場」。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8月23日召開相關會議,與國會議員和內閣官員專門討論《外國投資風險審查改革法案》(Foreign Investment Risk Review Modernization Act,FIRRMA)。作為國防授權法案的一部分,該法案要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更嚴格審查外資收購美國公司。過去一年來,美國政府多次以國安為名停止中資背景企業收購美國公司,此一變化無疑有其針對性。事實上,川普本人雖未將法案直指中國大陸,但不少國會議員均將矛頭指向中國,稱「該法案為解決中國所構成的國家安全威脅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美國的「罩」
FIRRMA是美國近十年來首次對CFIUS職能進行更新和強化,對外資進入美國將進行更加嚴格的審查。

美國對外資進行安全審查由來已久,成立於1975年的CFIUS,擁有決定公司投資併購的生殺大權。自1975年至今,美國的外投國安審查制度經歷幾次主要的立法及調整過程。川普政府上台後,保護主義日益濃厚,要求擴大外國投資委員會職能的呼聲高漲,新的外資審查改革法案出爐,正是此一背景下的必然產物。

多年來,美國在對外資設限時都有一條絕對理由,就是「保護國家安全」。在這冠冕堂皇的說法背後,美國憂慮其產業競爭力和科技創新力被其他國家超越,從而無視經濟全球化發展浪潮,人為設限,把自己裝在保護罩中,防止競爭對手獲得新技術、動搖美國的壟斷地位和霸主地位,幾乎人盡皆知。

今年以來,美國已中止新加坡晶片商博通(Broadcom Corporation)洽購高通(Qualcomm)的交易,否決中國螞蟻金服併購速匯金(MoneyGram)、大北農集團併購華多農業(Waldo Farms)等多起對美投資活動,理由都是「保護國家安全」。

但外界普遍質疑美國對「國家安全」的定義模糊,存在被濫用的嫌疑。早在今年5月,美國政府宣佈對進口汽車及零組件展開232調查(美國商務部根據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授權,對特定產品進口是否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進行立案調查,並在立案之後270天內向總統提交報告,美國總統在90天內做出是否對相關產品進口採取最終措施的決定)時,就被指對「國家安全」概念使用太廣。國際投資組織(The Organisation fo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總裁麥克列儂(Nancy McLernon)表示,當前應警惕投資交易變得越來越政治化,美國不應在國家安全方面越陷越深,造成更大的不確定性。

在美國對外資加強審查和限制當中,中資企業是主要受害者。從歷史數據來看,CFIUS 2015年的年度審議報告顯示,當年審查交易數達143起,其中涉及中國企業的交易達29起,佔比超過20%;儘管中國大陸在美國外資流入存量中的佔比還不到0.2%,但已連續4年成為CFIUS國家安全審查案件數最多的國家。

而今年4月,根據紐約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與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聯合發佈的投資報告,2017年完成的中國對美投資額為290億美元,比2016年減少35%。緊接著6月,榮鼎集團報告顯示,2018年的前5個月,中國大陸在美國的併購和直接投資僅18億美元,同比下降92%,創下七年來最低,主要原因是美國收緊對中國大陸投資的安全審查,以及美國政府威脅將額外投資限制作為對華301 調查的一部分。

中國企業依據市場規則自主開展經營、購買技術或專利,但美方以技術收購危害國家安全為由,阻止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常年以來皆如此。但美國政治家們應該承認一個事實:獲取先進技術是企業正常的市場需求。美國跨國企業也是透過在全球購買專利來實現其技術優勢。如谷歌(Google)於2011年支付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Motorola),目的就是獲取1.7萬項的專利技術。

由於美國一直對華投資設置極高的壁壘,中資企業對美投資主要集中在金融、房地產及娛樂業,對美國科技領域投資非常少。在今年上半年被美否決的併購案件中,中企投資併購多集中在金融與農業方面,試問,這些併購案會如何「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事實上,美國對外資設限,短期不僅會損害美企的發展機會,減少美國人的就業機會;長期則會對美國的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造成深遠影響。在全球化時代,跨國企業在深化投資合作和技術交流方面都有強烈的意願和需求,不應被政治家們的私心所綁架。

美國經濟分析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外國對美直接投資淨額降至513億美元,與2017年同期相比下降37%,若與2016年同期相比則下降達65%。在《外國投資風險審查改革法案》之後,該數值將再劇降。

中國的「放」

與美國收緊外資審查相比,中國大陸對外開放舉措卻是密集落地。中國大陸於7月28日發佈的2018年版《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正式生效,在外資限制措施上,比2017年版的63條減少15條,並開放多個領域。

最近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9,591家,年成長96.6%,實際使用外資683.2億美元,年成長4.1%。在主要投資來源地中,美國在華實際投資金額年增29.1%。英國則以86.1%的成長率位居前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投資年增29.8%。

根據中國美國商會發佈的《2018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美國有73%企業在華實現盈利,74%的企業計劃2018年擴大在華投資,該比例為近年來最高;約60%的會員企業視中國為前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46%的受訪企業認為,未來三年,中國大陸將進一步對外資開放市場,另有62%的受訪企業認為,過去五年中國大陸官方政策制定和溝通的透明度有所提高。這份調查報告說明,大部分在華美資企業看好中國市場。

更重要的是,吸收外資還實現「質」的穩步提升,由傳統的低附加價值加工組裝領域,逐漸轉向附加價值較高的技術製造業領域。中國大陸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中國在今年前七個月的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年增7.5%,佔比達21.5%。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腦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年增率分別為40.3%、63.7%和149.2%。引入外資的結構優化,顯然有利於推動中國大陸經濟實現質的發展。

在外資的成長熱點方面,自貿試驗區和西部地區成為外資投向的新區域,11個自貿試驗區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186家,實際使用外資658.4億人民幣,年增30%;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319.1億元,年增14.5%。

對華信心何來?

雖然中美貿易戰對外商在華投資的影響會滯後一段時間才能顯現,但上述數據顯示,即便在對貿易戰有負面影響預測的情況下,外資對華投資仍保持信心。

信心源於五個方面。首先,中國大陸具有生產、消費一體成長的機會。據預測,2030年全球中產階級的數量將達到49億人,其中三分之二會集中在亞洲地區,絕大部分集中在中國大陸。產銷一體的機會將率先體現在中國市場的開放性,將吸引更多的跨國企業對華開展商業活動,中國大陸會以一個消費大國的市場角色定位,為世界經濟成長做出貢獻。

同時,伴隨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新生活方式,中國大陸新興的中產階級對新產品的接受度相對較高。中國日本商會在《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18年白皮書》提到,日企對華在機器人、零部件行業的投資有所提高,對服務業、零售業等的投資也在不斷提升。可見,日企在華投資已從過去的以出口型為主轉向以在華內銷型為主。

其次,中國大陸具有的全產業鏈優勢,可為外資企業的生產提供完整配套支撐。製造業不是零基礎就能發展,中國優勢來自於產業種類齊全、規模生產能力強、基礎設施完備、產業配套體系完善和勞動力要素不斷優化。需要強調的是,產業鏈的複雜性在一定程度上比規模性更能吸引外資。自3月份中美展開貿易較量以來,BMW、特斯拉(Tesla)等外資企業進一步擴大在中國大陸的產能,主因在於中國大陸是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關鍵點,有能力為外資企業提供高效、全面的產業支持。

第三,中國大陸的規模生產能力和已開發國家的創新能夠互補。已開發國家企業或個人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不過,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商品化和規模化生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大陸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和大市場,吸引一批創新型企業到中國投資,使得國外先進技術成果能夠迅速實現商業化,並把成本降到最低。

第四,儘管貿易戰的影響尚未顯現,但整體來看,世界經濟溫和復甦將為中國大陸吸引外資提供有利外部條件。去年以來,全球GDP實現平均3.8%的成長,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為3.9%。

第五,中國持續以實際行動加大對外開放,投資限制逐漸減少。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投資限制指數,中國大陸的排名自2015年來持續下降4位,顯示投資環境不斷改善。2018年版《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負面清單由63條減至48條,全面放寬三大產業的外資市場門檻,涉及金融、資源、農業等領域。同期頒佈的2018年版《自貿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也從2017年版95條減至45條,在農業、採礦、文化、增值電信等領域對外資實施更加寬鬆的舉措。中國更進一步降低投資審批的門檻,提升投資便利化水準,從而吸引更多外資落腳或擴大在華投資。

中國大陸有繼續擴大開放的決心和行動,在貿易保護主義捲土重來的今天,尤為難得。致力於建設「一帶一路」、「中國大陸+東協」等新型合作平台,加強金磚國家合作,維護多邊經貿體制。在開放中,中國大陸尋求平等互利的「夥伴關係」,而非頤指氣使的「盟友關係」,也給予外國資本更多的信心和把握。由此可見,只要中國大陸經濟內部運行平穩,其巨大的市場、良好的全產業配套能力將引進外資投資。

一邊是中國不斷向外資打開大門,一邊是美國對外資加築壁壘。資本是逐利的,如何選擇,不言而喻。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