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底之前科技業最大的新聞事件之一,大概就是面板廠華映宣布聲請重整的案子了。雖然營運績效是各公司的經營團隊自己要負最大的責任,不過以面板業來講,我們台灣自己的長期產業戰略有問題,恐怕也是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華映是國內最老牌的大尺寸TFT-LCD面板廠(實際上最老牌的TFT-LCD面板廠是友達前身之一的聯友光電,但成立之初僅做小尺寸面板),原本在映像管領域表現突出,跟韓國三星電管並駕齊驅,都是全球CRT(陰極射線管)的要角,當時華映CRT廠的廠長鍾祥桂還曾有過「鍾三億」的外號(因為那時候華映的CRT廠每個月都可以淨賺新台幣三億元),在台灣也是聲勢極高的大集團,所以華映能夠突破重圍、取得日本三菱電機的面板技術,從此一腳跨入面板業這個大投資的不歸路。
後頭陸陸續續有達碁、聯友、廣輝(後來合併成友達)、奇美電子、群創、統寶(合併為群創)、彩晶,都陸續跟進了當時屬於風光一族的兩兆雙星產業,再加上串連整個產業的上下游材料供應鏈,在規模最盛大的時期,台灣在兩岸的面板供應鏈從業人員曾經高達二、三十萬人。
不過,各位看看後頭講到的這幾家公司,到目前還存在的名字,只剩友達跟群創(彩晶改走自己的利基市場路線),很清楚說明這產業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大還要更大」,不只是生產線的世代規模越來越大,單一生產廠房的投資金額也是從百億級、很快就跳升至千億元等級。不誇張,當時還曾經有面板業大老曾當著筆者的面說:「台灣的銀行規模都太小了,很難撐持起這產業的需求」,各位就可以知道那時候的氣勢有多旺。
不過大有大的風險,當全球經濟景氣轉弱,這種大軍團作戰的行業,很容易因為過度投資而導致氣息奄奄。實際上幾乎每一家面板廠都曾經因為產業低潮難過,而必須跟銀行作債務協商。至於華映本身,也許是因為家族色彩的緣故,沒搭上那一波的面板業大合併潮,自始至終都是孤家寡人一個,也因此從產業先行者變成規模經濟裡的後段班,這是華映自己的戰略失誤。
至於政府的戰略失誤,則是讓國內的面板業錯失大陸面板的投資潮,這種像是「用現金在燒開水」的生意(這是前奇美電董座廖錦祥的名言),老實說能不要自己出錢最好,能用槓桿操作就盡量用,歡迎你去投資的地方有機會就趕快去,等過了那個黃金時段,你想上車人家都還得對你秤斤論兩。看看京東方這幾家陸資面板廠,每年從官方領到的補助,看得台灣面板廠真是口水都要流出來。
至於我們大格局政府一貫的「根留台灣」口號,不是說不能這樣喊,只是也要有心理準備,萬一根爛了,那也是要留台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