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中美貿易戰動機複雜 台灣更應嚴陣以待

Foto

2018年末在阿根廷舉行的20國集團(G20)高峰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川普達成初步共識,中方承諾立即著手改善貿易情況,減少雙邊貿易不平衡,並將重新採購美國農產品,美方則同意從2019年1月1日起不再對已課徵10%關稅的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再加徵關稅,儘管外界認為中美貿易戰已暫歇。

 但因中美貿易結構核心矛盾迄今並未解決,如果中國不能在90天內就改變中美雙邊貿易結構性問題,屆時美國將把上述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到25%。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習川會」舉行的同一天,中國通訊設備巨頭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因被指控違反美國政府對伊朗的出口禁令,而在加拿大轉機時被逮捕,此一事件益加使得中美兩國後續談判蒙上陰霾。

 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已表示,習近平提及的改善貿易情況,除關稅和農產品採購,應該還會包括解決智慧財產權、技術移轉等問題。儘管川普在推特上宣稱美方立場非常強硬,如果達成協議,中國也將受益匪淺,但俄羅斯中國研究專家安德烈‧卡爾涅耶夫(Andrei Karneev)則指稱,「中國製造2025」的工業政策問題、美方對中方剽竊技術的指控,以及美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障礙等,這些問題在短暫期間內都可能難以達成妥協。

 尤其川普有不遵守協議的投機慣性,常利用貿易戰以遂詐訛之行徑。他在自傳「交易的藝術」裡即提到,談判作生意有四階段:一是提出驚人目標,二是大肆宣傳,三是決策反覆搖擺,四是獲得直接結果。所以若從基本邏輯看,川普要有效縮減美中貿易逆差,只需減少從中國大陸進口,或增加對中國大陸出口即不難獲致結果,但他卻非得對中國劍拔弩張地採取一波波貿易調查和制裁,並追加課徵高關稅不可,顯然打貿易戰應是另有所圖。

 事實上,中美貿易戰不單純是貿易逆差多達2,758億美元(2017年統計)的問題,背後還夾雜著「技術冷戰」因素。中國推進旨在邁向「製造強國」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已讓美國感覺到在科技實力有被趕上之威脅,遂藉由指控中方竊取美國技術、侵犯智慧財產權、強制美國企業在華投資必須技術移轉,以及為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模式,把國家補貼和國防開支用於互聯網、半導體、核電廠和軍民兩用航天技術等產業領域之不公平貿易措施,進而對中國祭出貿易戰以逼其讓步。

 再進一步研析,美國啟動貿易戰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加徵關稅,其中有不少產品是中方為培育未來產業而正在進行的《中國製造2025》相關項目,主要集中在通信設備、產業用機器人和工作機械、航空飛機的零組件、船舶和油輪、鐵道車輛和鐵道零組件、省能源自動車、蒸氣渦輪和發電器、農林業用機械和零組件、化學品、醫療機器等10個領域。很明顯地,美國係利用「301」條款來鎖住《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

 最近中國已發佈《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予以回嗆,指出《中國製造2025》也借鑒了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美國創新戰略》等政策文件,更有美國企業參與到《中國製造2025》相關的建設項目中來。言外之意是,美國自己也在實施產業政策,卻片面指責中國實施《中國製造2025》。而這次發生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在加國轉機遭逮捕事件,背後主謀即是美國政府,因此也被解讀為因美方不滿華為的5G技術領先全球,企圖藉此事件來瓦解其「5G帝國」大夢。外界形容得妥切,美國根本就是「批著貿易的外衣,行強權爭奪之實」。

 展望未來,只要中美貿易結構核心矛盾一日未解決,雙方重燃貿易戰的風險就依舊存在。套用俄羅斯總統普丁的話,「這就好像美國國徽那隻老鷹,已把右爪的橄欖枝都吃掉,只剩下左爪的箭了!」也因此,即使中美貿易戰已暫歇,但美國老鷹的幽靈仍將盤旋在天空。由於台灣與中國和美國的貿易投資三角關係關聯性高,彼此的供應鏈和產業鏈也深刻地緊扣在一起,所以面對中美貿易戰的不確定性和動機複雜化,台灣對外貿易前景也就沒有樂觀的本錢了,理應嚴陣以待,全面有系統的研析美中台經貿投資結構本質並提出科學性的解套辦法,才能採取有效應對措施,繼而把中美貿易戰對台灣可能的衝擊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