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行動裝置、雲計算、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以及金融科技等名詞應該是這幾年最為熱門的詞彙吧!這其中又以許多人眼中Next Big Thing ─ 物聯網最受矚目。而所謂「物聯網」,是指藉由網路,將微型感應器所產生之訊息加以搜集、處理與利用,進而建構智慧家庭、智慧城市及智慧醫療等生活環境。
根據國際科技顧問公司Gartner估計,到2020年將會有260億個裝置是透過網路加以連結此外,物聯網將橫跨多種產業,其所帶來的附加價值將於2020年達到1.9兆美元。另外,數位時代報導指出,由於網路基礎環境的建構與成熟以及感應器價格不斷下降,這亦將趨使物聯網的發展更加快速。
依據保險事業發展中心最近出版的保險專刊(第31卷第2期)梁震先生的文章「物聯網對臺灣保險業的啟示」建議,保險業如果要導入物聯網的應用,產險業可從UBI(Usage Based Insurance)、壽險業可從健康管理或智慧醫療等方面著手,相當值得我們的省思。
國內汽車保險(強制險加任意險)的保費收入一直是財產保險業比重最高的險種,2014年車險的總保費收入佔全部產險總保費收入比重高達53.1%,復加以感應器研發的成熟度等各方面加以評估,因此建議可優先選擇車聯網保險(UBI)做為我國產險業投入物聯網保險的試金磚。
有關UBI的興起,主要以美國Progressive Insurance Co.於90年代首開先河,另外美國的State Farm、英國Insure the Box、德國的Provinzial等也都提供類似商品。近年來,英國UBI的使用量也正快速地增加,今年中國大陸平安保險也宣布將推出車聯網保險,顯見各國保險公司皆積極投入研發UBI保險。
臺灣無論是在資訊科技水準或保險市場發展均屬於世界先進國家之林,但是要將這兩個領域結合,並讓其商品可以市場化,除了這資訊與保險這二項專業技能外,最根本的條件即是需要有足夠的資料量。臺灣產險市場及產險公司的規模均不夠大,要導入物聯網保險之前,如何克服經濟規模,集合各方力量以發揮加乘的效果乃是首要之務。
為能畢其功於一役,建議在保險事業發展中心既有的保險資料庫基礎上,結合產險公司、資訊科技機構及保險相關周邊單位,再加上金管會與交通部等主管機關的支持,共同建立一個保險業大數據應用平台,以作為我國保險業導入物聯網保險的基礎。以下將以車聯網為例,提出平台建置的建議步驟:
1.在保發中心的強制車險與任意車險保單與理賠資料庫中,匯入交通監理及其他相關資料。
2.與大數據分析機構合作成立實驗平台,平台建置採雲端化SaaS(Software-as-a-Service)結構方式。
3.結合汽車行車診斷系統OBD(On-Board Diagnostic)技術,邀集產險公司共同合作,從裝有OBD的被保險汽車中蒐集的資料匯入保發中心資料庫,彙整成為我國汽車保險大數據資料庫。
4.利用大數據與精算技術,分析依大數據資料庫產出之結果,例如純保費、損失成本或加減費因子等。
透過此大數據應用平台,預期可為我國產險業產生下列效益:
1.深化大數據建置與分析技術在汽車保險之應用。
2.提升保險業之產業競爭力與商品創新的能力,並強化風險管理與保險犯罪防制。
3.本平台具費率釐定功能,可提供產險業訂定參考危險費率、衡量損失成本、細緻化費率風險因子等,達到商品定價合理,營造保險業有利之經營環境。
4.提供保險業整合性大數據分析平台,避免公司自行建置所需之人、物力成本,並發揮規模經濟的效果。
除了應用UBI的計費方式導入車險範疇,是筆者認為現階段臺灣產險業導入物聯網(車聯網)較為可行的方式外,壽險業與健康管理的結合,也是許多保險公司積極發展的方向。若能將保險公司的健康保險資料庫、全民健保資料庫以及保戶透過穿戴裝置所建立的健康資料庫加以整合,將可為我國壽險業未來的保單開發創造無限的可能性。
本文所提出的大數據分析平台概念,係結合不同產業資料庫、大數據資料與精算分析技術以及雲端運算,將可為臺灣保險業提供一個可共用的SaaS平台,進而有效提升保險業資訊應用、商品開發與費率精算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