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數位風雲中沉思 影響社會經濟的歷程

Foto

四年前我自IBM退休,因緣際會回到台灣,希以國外多年實際經驗,為家國盡綿薄之力。在國外從事技術工作,不會牽涉太多策略問題,回國後,我發現光講技術不行,也要涉獵策略。在國外,提任何案子都依「what(做甚麼)、why(為何做)、how(如何做)」的邏輯循序漸進。回國後,給我機會本諸純工程師角度,從what和why看問題,先從架構面和策略面剖析事情,再看how。但根據我這幾年的觀察,國內很多案子what和why還沒講清楚,就急著談how,也算是回國的心路歷程吧!

深思數位技術帶來的改變

近年許多新概念帶動風起雲湧,根據市場分析師說法,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企業及IT趨勢帶來由雲端、行動、巨量資料以及社群商務所引領的第三平台,牽動企業IT局勢,包含混合雲、快閃模組、物聯網、數據湖(Hadoop)都備受關注。隨著走入第三平台,IT基礎架構與環境轉型的速度加快,同時,技術深入應用也逐步觸動產業正向質變。究竟什麼是數位化?數位化、跨型態IT、混合雲及人力資源短缺會帶來甚麼影響?IT第三平台跟過往平台有什麼不一樣?

網路數據中心(IDC)提出二十一世紀新興技術,如物聯網的應用,包括網路安全、人工智慧等延伸新的前瞻應用。這一切話說自「digital transformation」(數位轉型):將原來的作法數位化,即技術轉型;現在的「digitalization」是聚焦執行過程,此即第三階段數位轉型,它已非僅是一個過程,而是整個思維文化的改變。如何用數位技術來改變社會、經濟樣貌?台灣提倡科技,要深刻了解技術領域的廣度與深度,否則做決定是危險的。這一波數位建設多與software跟service技術應用直接相關,不僅是技術問題,甚至連動經濟、社會乃至文化層面,是全方位應深思的問題。

消費概念衝擊製造 思考「少樣多量」到「少量多樣」

2010年後,「consumerization」一詞出現,在IT或software技術發展下,大企業啟用早期演算應用於消費者服務。二十一世紀後,網路突破、爆發,此先端數位化技術不再限於大企業,雲端運算、行動與社群等新科技崛起,影響消費者行為外,也加速企業部署多元電子商務平台腳步,便於顧客進行更細緻的互動。目前產業界採用消費者端發展的應用技術,並沒有顯著成功例子。比如談智慧製造、物聯網,或是工業四‧○,如何從「少樣多量」的大量製造進入到「少量多樣」的大量客製化,是製造業要面臨的改革。現今大數據挑戰已從技術議題轉向商業和管理議題,企業導入大數據分析時,最缺乏的關鍵是定義、釐清商業策略和價值,及建立企業整體應用大數據的組織文化和思維。

高科技應用還需務實 導入產業經營

麥肯錫(McKinsey)在二○一一年發布的大數據報告書,全世界奉為圭臬。今年六月又發布報告談全球產業如何採用AI技術。報告回顧二○一一年提出的五個應用案例:零售、健康醫療、製造業、公共部門和定位服務,六年後,僅零售與定位服務兩項有明顯成果。顯示這一波高科技應用,要找對的方向做。台灣的領域知識與工程數據技術,應協力解決創新產業與商業模式,目前人才少之又少,產業這類人才必須加速培育。

Gartner訪問七百多位黃金會員數據結果顯示,六○%以上沒有實際成果。Gartner分析,這一波AI、 Big data與IOT,並非如以往作單一應用,必須從產業界全盤導入,否則立即產生價值的成功度不高。如果經營跟策略不能掌握重點,推動難有明顯結果。

當科技一旦引入至不同國度、社會應用面時,談的會是精神概念,而非僅是某項技術。今日技術轉型,無論雲端運算、大數據、還是AI,這些概念在社會經濟中發生的影響仍具不確定性。新技術進入社會,在經濟的真面貌還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