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村老化程度已達超高齡社會,首先我要提出,衰老將造成的困境及起因:(一)農民老化寧可休耕,但年輕農民不易取得土地;(二)農地細分,不符經濟規模效益;(三)休耕泛濫一年曾達二十萬公頃/一百億元;(四)小地主大佃農制,仍過度依賴政府補貼;(五)農會組織政治化,而喪失產業專業領導功能。
如何促成農村農業結構年輕化?台灣有老農津貼,卻沒有老農退休制度,如何建立老年農民離農退休制度是燃眉之急。民國八十八年我在立法院提出「老年農民離農退休條例」,未來應成立農地庫(農地銀行),方便年輕專業農民取得耕作農地、改造農會,成為專業農民團體,而非淪為地方政治手段;恢復股金制,成為社會企業事業體,重新活化農村專業領導力。振興農村經濟力,今日中央缺乏在地經濟政策,當年曹縣長與我齊推動一鄉一特產,如芒果外銷日本策略,參與的六個鄉鎮到目前都有明顯的年輕人回鄉情況。
選舉制度必探討待重建
現狀的選舉制度導致民選民代及公職人員,朝向個人服務導向、婚喪喜慶綁樁式服務,缺乏整體區域發展、區域經濟推動作為,制度也導致選舉成本愈來愈高。具體改革措施:(一)推動直轄市區自治,並採取委員會制或內閣制。(二)打破台灣地方選舉黑金區,自治選舉採取全政黨比例,以多數黨為執政(未來擴充至一般鄉鎮市自治選舉)。(三)開放縣市級地方政黨。(四)市縣議會議員,一半採不分區政黨比例產生。
強化社區關懷據點 活躍老年社會
整備農村環境,重現田園城市願景,就在地老化發展來看,建構實質在地照顧支持網絡是課題,以村里來看,面對在地老化發展應首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照顧社區化」的平台需規劃,目前仍是混亂,「醫療、長照、社區服務各自為政」,稀釋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卻另外設「巷弄長照站」,也混沌不清,鄉鎮公所連衞生所都被跳過,第一線地方自治體為缺乏長照服務管理角色,規劃者並無由上而下執行的規劃思維,基層的村里辦公室、社區發展協會,沒有由下而上的組織聯結的認識。
社區化村里關懷中心,除了作為村里社區預防保健、電話問安、關懷訪視、共餐及送餐、體適能等功能,預防重於治療,幫助長者維持健康,減少入住機構時數,大幅降低社會照顧成本。可再擴充以下機能:(一)村里社區長照平台作為落實在地健康老化的平台,提供老幼日托、共餐食堂、送餐服務,及短時間照顧服務。(二)村里的終身學習平台,把長照政策躍升為終身學習運動。(三)健康、健身、復健、休閒活動的敎育平台。
社區營造中心,包含社區環境維護、綠美化、社區文化、社區產業營造。可使老人對社會、社區有貢獻,田園城市的願景發揚,振興在地產業,傳承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