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活絡產業 調整政策 農村回春 青農回鄉

Foto

活絡產業乃農委會職責 產業活絡才能創造機會,過去農業政策需調整:(一)產業結構要改變,從WTO開始調整,希望調整休耕次數,保價收購經費也要減少,並找尋年輕人合適的地方、方式,培養農業人才,並協助後續採收、整理、倉儲系統。(二)選出競爭力產品:挑選四季可生產的農產品,鼓勵內外銷,例如芒果、芭樂,發展一鄉一特產,並持續延伸、串聯。(三)社區總體營造被窄化:農村再生被誤用在農村硬體設備的改善,例如改馬路、建水溝,經費應用於提升產業競爭力。

要步步到位一項項來

產業發展需集思廣益,農再辦公室要善用,過往農再經費被用於硬體設備,已違背初衷。現今使用農再改善生活環境品質,是跳過縣政府與鄉鎮的,造成空洞化,這種方式導致許多議題被忽略,應進行討論。而保價收購希望能降低一半價格。今年有個牛刀小試,不保價,農民靠種出好的農產品賣好價格,最後省下的經費挪用其他事情,後續工作才能陸續推展。產業活絡要一項一項來,例如養豬業,年輕人不無心投入,這時應趁機推動沼氣發電,以減少臭味及改造養殖環境,以科技化方式養殖,提高育成率,如此才能提高年輕人意願,甚至與國外接軌,減少碳足跡視為社會貢獻,未來討論碳匯交易,增加額外收入。

農村老化需衛福部大力支持

農村整備問題涉及到衛福部、內政部、農委會。今年農委會的目標是達到有機農業、友善農業一萬公頃。有機農業部分,產銷履歷、有機農業的標章建立也是逐步前進,將朝向有機農業一個標章、TAP、CAS統合。最後還是希望增加年輕農民從業率,呼籲鼓勵農再申請,儘管個人可能不需要資源,但申請之後,妥善運用經費,就會帶來好的周邊效應。

不論是農村、農業、農民,其實都是系統性問題,非常複雜。但重要的是可行的政策要嘗試,先前在屏東,明顯感受到老化問題。我希望社區發展協會扮演重要角色,以往在地方增加駐點需要志工,曾以「孝順」為重,社區關懷據點一直辦理送餐、共餐等活動。但長期執行下來,部分熱情難免衰退,背後隱憂是農地荒廢、人口老化,從「漂鳥計畫」到「雁南飛」,當時有四十多位留鄉年輕人。而今台灣十年內將有十一萬農民退場,未來社區關懷據點應做好準備,以衛服部責任最重最大。

傾聽、培育小農 爭取三萬青年回鄉

然而十一萬農民退場,應有多少青農回鄉?他們需要什麼誘因與資源?這部份農委會努力整理可使用用地,並釋放可耕地,當中以台南縣與花東可耕地最多。農民有農地才能生存。但永續生存不容易,尤其小農,土地乘載力、農藥使用、環境保護、健康的維持都需考慮。年輕農民觀念相對先進,所以我們重青農的經驗分享,釐清用什麼樣的方法維持收益並達到環境友善目的。未來應促進青農貸款便利性,目前農業金融六成經費用於土地買賣及建築,這部分應調整成優先提供青農貸款。例如颱風來,要準備設施因應,一公頃若最高需一千一百萬成本,政府補助五百五十萬,另外一半還是要貸款,是否可接洽農產品進出口企業,幫忙支出三年貸款利息,目前在接洽中,初步有好的回應。

年輕人朝現代化方式耕作或有機農業,需要外部資源支持,台灣面積小,若能做到,也會成為全球標竿。推力拉力併行,十年內十一萬農民退場,青農應至少要有三萬人力,並保證五萬二的就業指標。誘因不能只是金錢,對土地友善就是對地球貢獻,這個價值是無形且珍貴的,應該受到社會大眾尊敬。就像濕木炭的概念,濕木炭保水、保田又防止病害,不用化學肥料就可以長得好,台灣已有利用濕木炭進行紅藜種植的成功案例。小農能夠做到,這是很高的無形價值。農村要活絡,若社區都是長輩,社區會缺少活力,青年回鄉扮演重要角色,政府應保障青農受益,提高其在社會的價值,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