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魚米之鄉瘋行銷 創意加值農漁業

Foto

氣候宜人的寶島台灣,素以「水果王國」聞名國際,但隨著以量制價的東南亞市場興起,已然成為外銷的一大挑戰;四面環海看似漁獲豐收,也正面臨過度捕撈、資源枯竭的困境。台灣農漁業發展現況如何?創意,又能怎樣持續為產業加值?

「第一次OO就上手」這樣的書名、篇名特別吸引讀者目光,不過近期在Facebook上卻出現「第一次種菜就失敗」的11集系列貼文,突破同溫層的社群內容,平均轉載次數超過1,000次,粉絲頁累積至今已超過25,000人次。

田文社是宜蘭員山鄉深溝村當地的自媒體,自許「以田為文,報導農業的風、農業的水」,社長Over以平易近人的口吻、貼近土地的筆觸,記錄下當地樸實的農村生活。

「第一次種菜就失敗」主要是描述書店「小間書菜」彭顯惠,第一次種菜的經驗,而她並非宜蘭本地人。五年前彭顯惠和她電腦工程師先生江映德,一起移居宜蘭深溝村務農,長期與書本為伍的她,原本是一位平面設計師,也期待能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來到宜蘭,讓她有機會圓夢。位於鄉村的獨立書店鋪書較為不易,彭顯惠突發奇想,發揮早期農村「以書換菜」的精神,才使書店得以穩定發展。

「第一次種菜就失敗」雖然讓許多專家學者跌破眼鏡,但對消費大眾來說,這種實際、不浮誇的務農生活,反而讓更多人看見農業發展的真實面貌。

台灣農業發展歷經工業化進程,相應的產銷體制的專業化思考,已是一級產業的策略方向,當科技、數位改變了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關係,台灣農漁業該如何升級、再加值?為此《動腦》494期以「魚米之鄉瘋行銷 創意加值農漁業」為題,探究台灣農漁業創新、突破的新行銷模式。

「台農發」公辦民營 國家品牌搶佔南向市場 2016年12月5日,「台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農發)正式掛牌成立公司,由前紐西蘭Zespri奇異果公司全球行銷總裁陳郁然出任董事長;未來,台農發將由台肥公司邀集以「外銷」為導向的相關企業加入,協助台灣農業調整產銷供應鏈,改善供貨體系,建立完整的外銷管道。

台農發的成立背景,在於總統蔡英文的農業競選政見,強調將以安定農民生活、落實安全農業、拓展農業行銷等三大願景,再創台灣農業榮景;蔡英文上任後,立即推出「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其中就包括「新農業」。肩負「農產品進出口」、「技術輸出」及「海外投資與資材外銷」等三大任務的台農發,採公辦民營的方式運作,額定資本額達10億新台幣,盼在農委會的輔導之下,整合農產品生產、集貨、品質控管和行銷。

成立初期,台農發將以香蕉、鳳梨釋迦、芒果、芭樂、印度棗為行銷首選,打造出一個國家級的蔬果品牌,並配合政府新南向農業政策,預計2020年將與越南、泰國、印尼、緬甸等四國全面合作,目標3年後外銷營業額達新台幣42億元。

《動腦》為進一步了解半年以來的推動進度,台農發雖以「仍處籌備階段」為由婉拒採訪,但仍期待第二輪募資,能使台灣農產的外銷佈局成功達陣。

2002年可說是台灣農漁產業發展的分水嶺,當年1月1日台灣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不僅台灣農漁畜產品能銷往全球各地,同樣的,世界各國的產品也能賣到台灣,對台灣農漁產業是一大機會,更是該積極應對的挑戰。(產地直送、新鮮到府,請翻至P.58「從產地到餐桌 吃得新鮮不NG」)

因此,產業結構必須有所調整,過去台灣農漁政策以「生產力」為核心,面對地球村劇烈競爭,一級產業必須有「商品」和「市場」的概念,打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舊有模式,才能持續朝知識經濟邁進。

<<農漁1.0:量產外銷>>

<屏東鳳梨源 金鑽高品質外銷日本>

台灣市場向國際開放後,農漁產業必須兼顧量與質。量的衡量標準能從「糧食自給率」觀察,從中能看出一個國家農產品內、外銷的比例;質方面,許多第一線的農漁民堅持天然育成,確保產品品質,甚至透過品種改良技術,放大台灣特產優勢,使其具備全球市場競爭力。畢業於屏東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的李浚源,是一位樂觀且勇於面對挑戰的七年級生,早於大學期間,他就時常利用假日、零碎時間,幫忙家裡照料田間鳳梨,汲取種植專業技術與知識。2009年退伍之後,便在家鄉屏東龍泉,持續栽種金鑽鳳梨,他說:「務農成敗全看老天臉色,辛苦歸辛苦,但真的很幸福。」

李浚源每年收成的金鑽鳳梨品質優良,所以將主力放在「外銷」,不同於上一代交給大盤商的處理方式,初期家人非常不諒解,而鬧起了一場家庭革命。

歷經多次溝通後,終於取得家人共識,雙親也將老家當作抵押品,讓他申辦青年從農創業貸款,得以獲取創業資金、承租農地,並全力支持佈局鳳梨外銷。

李浚源直言:「最大的困難並非栽種的專業技術,更不怕賣不出去,但資金與土地才是我們創業初期,每天所要面對的難題。」

除了外銷,高品質的金鑽鳳梨也受到周遭親友的喜愛,口耳相傳下,李浚源特別將部份鳳梨留在台灣,提供消費者選購。早期,社群媒體尚未興起,年輕的他選擇透過「部落格」分享,直到近年Facebook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份,才開始以品牌「鳳梨源」的方式,小規模推廣;他表示,台灣物流系統的完整,是促成產地直送的核心條件,也拓展了本地市場的銷售管道。

台灣農產外銷還有優勢嗎?李浚源不假思索地說:「唯有嚴格控管產品品質,台灣才能更勝價格低廉的東南亞市場,才能有機會被世界看見。」(P.50「小農攜手電商 合寫新農業行銷史」,小農行銷有一套)

<<農漁2.0:精緻休閒>>

<大專生洄游計劃 展現旺盛青村力>

台灣繼發展一鄉一特產後,近年來開始投入「農村再生」。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統計,「農村再生規劃及人力培育計畫」、「農村再生建設及發展計畫」兩項目預算,106年度前者約為新台幣9億9千萬元、後者約是新台幣61億6,664萬元,相較於105年度,預算皆成長超過10%,足見政府已積極促使農村復甦。

「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由農委會水土保持局2011年開始舉辦,碩太公關副總方泓元表示,活動今年邁入第七屆,核心概念源自德國,期待學生能真正身為「一份子」,而非「旁觀者」,利用兩個月駐村時間,挖掘各鄉村所面臨的真正問題,借助天馬行空的創意,體驗生活、解決問題。

活動每年平均吸引70支隊伍報名參賽,在層層篩選過後,只有20隊能進入決選。方泓元希望,每支隊伍的學生組成,能結合不同專業背景,以不同角度、不同思考,共同激盪火花,因為台灣農村裡「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海豐社區位於雲林麥寮,村內文蛤放養面積達500甲,但對一般大眾來說,因其鄰近六輕工業區,而有所顧慮;2016年輔大法文系學生組成「豐和日蜊」,拍攝一支谷阿莫口吻的解說短片。

短片告訴大家,文蛤的養殖工作並不輕鬆,只要水質一丁點汙染、水底過於擁擠、殼裂開,都會造成文蛤死亡,學生實際駐村參與採收,才發現每戶養殖人家都有認證食品安全標章,每年也會請專業人士檢測水質,點出大眾對「六輕汙染水質」的汙名化問題。

而這支短片獲得當地居民的正面迴響,也成為鄉公所推廣產業的重要素材,方泓元說:「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同,才是真正居民所在意的改變。」

「共好」是這個活動的核心,活動雖名為競賽,但每支團隊彼此的交流是這個活動可貴之處,同時學生能運用巧思,為農村帶進新點子,進而活絡產業,同樣也是共好的體現。 延續這股力量,2015年水保局加碼推出「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目的在於為農村「加值」。

【本篇未完,完整請見 動腦2017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