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台灣綠能不能?

Foto

闔上筆記型電腦,走出開著中央空調,冷得不像話的辦公室,在車陣中動彈不得好一陣子後終於回到家,打開電燈、電視、冷氣,從冰箱裏精心挑選了喜愛的飲料跟零食,躺在沙發上滑著手機,這樣的情景每天在台灣上演。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電力資源,讓我們忘了從小在地理課本上學到的─台灣其實是個地狹、坡陡、急流、人口多,要水沒水、要油沒油,而且98%以上的能源必須仰賴進口的海島。

核能、電價在台灣一直以來都是複雜而敏感的話題。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台灣先天能源條件不良、後天產業結構扭曲失調,或者台電在電力市場上的角色充滿矛盾,更是因為台灣的政經文化、產業跟政府的對口溝通不夠徹底,更加加深了這場衝突。

電業法修法 想改什麼?

在核四封存、其他核電廠不延役的前提之下,「非核家園」已經不再是口號。蔡英文曾針對「2025年非核家園計劃」解釋,希望透過尋找替代能源、提升發電效率、節約能源、產業結構調整和電業自由化,讓台灣在2025年能不必依賴核能發電,若能達到目標,那核一、核二以及核三既可按時除役,核四也能不必商轉。

蔡英文政府上任後便依著選前「非核家園」的政策,推動能源轉型,首先就是透過《電業法》的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開始著手。《電業法》有超過八成法條已逾50年未修改,這次修法,政府亦是希望朝著多元供給,綠能先行、公平使用電網、用戶自由選擇購電等原則進行提案、審查。

眾所周知,目前台灣的電力市場,係由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垂直壟斷,長久以來難免會有「球員兼裁判」的疑慮,若照這次《電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的修法目的以及行政部門對電力市場自由化制定的天然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能源配比規定來看,綠能發電產業將是台灣政府在未來能達成「非核家園」的重要關鍵之一。

電價低 是「歷史共業」假象

從台電系統歷年的發購電量以及佔比,不難發現台灣目前發電主力是以煤及天然氣作為主要能源,住宅用電的電價每度將近3元,與韓國超過3元、新加坡5元多、日本和菲律賓的7元多相比,可說是「俗又大碗」。台灣電力資源取得過於方便、便宜,而長久下來,讓民眾忘了台灣的天然資源有多麼匱乏,以至於過度浪費電力資源,更讓台電已經無法應付各種突發狀況,供電已相當危急。

台電的售電成本分為電廠發電成本及其他成本,發電成本是最主要成本,約佔總成本80%,其他成本包括輸電、配電與銷售等,是銷售電力所產生的經營成本,火力及核能電廠都會受國際燃料價格波動而起伏變化,其中又以燃氣電廠影響最大,這些原物料的成本勢必對台電造成負擔。就像2008年時,台電曾在煤價高點簽下8年購煤長約,虧損超乎想像,加上台電過去花了大筆鈔票向民間業者購電、工業用電補貼等種種錯綜複雜的原因,導致台電負債、全民買單的共業,這才是台灣目前電價之所以便宜的真相。

正因為台灣能源條件先天不足,後天政策失調,可見《電業法》修法有其必要性,只是在市場、電價調漲、非核、綠能之間,究竟該如何平衡,考驗著政府以及修法者的智慧和魄力。

溫室氣體、霾害警示成綠能契機

雖然2016年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仍居高不下,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將近11公噸更是位列亞洲第一,近期還有PM2.5濃度居高不下、三不五時就「紫爆」的情況不斷出現,但也因為這些環境問題的「警示」,加強了台灣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同時也成為台灣綠能產業可以進一步發展的動力與契機。

新興能源又稱為綠能、非化石能源或清潔能源,像是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氫能以及熱能等,發展新興能源,未來可以降低因為石化能源短缺後所帶來的相關衝擊。但台灣發展新興能源這條路可行嗎?

太陽能是台灣人最為熟悉的綠能之一。太陽能光電產業之所以能夠在全球快速成長的原因,包含地球暖化使得環保意識抬頭、細懸浮微粒(PM2.5)對呼吸及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各國政府獎勵補助、成本與早期相比已經大幅降低,基本等同於火力發電成本、福島核災發酵等等。

以產業聚落來看,台灣的綠能目前也是以太陽能為最大宗,過去10餘年的發展讓太陽能產業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優勢,台灣甚至成為太陽光電製造全球第二大生產國,上游材料包括多晶矽材、矽晶片、太陽能電池、太陽光電模組、太陽光電系統都相當完整。如果按蔡英文政府先前所拋出的到2025年太陽能裝置要達200億瓦的目標,往後的八九年之內,平均每年要裝設近25億瓦,對比台灣過去的太陽能源使用率,其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光是設立地面型太陽能裝置,業界預估至少每年帶來的產值就約新台幣千億元,台灣元晶董事長廖國榮表示,台灣發展太陽能光電產業10餘年,上游的太陽能晶片年產能超過50 億瓦、中下游的太陽能電池年產能更超過100億瓦。但業者認為,台灣在推動裝置太陽能電力系統的內需方面則極度保守,台灣太陽能電佔總需求約0.25%,這項比率不但在先進國家中名列末段,甚至遠不如泰國、印度以及菲律賓等國家。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15期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https://www.facebook.com/duowei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