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發展,主要是受到行動(Mobile)、社群(Social)、雲端(Cloud)、大數據(Big Data)、網路(Internet)等五大要素快速發展的驅動。世界經濟論壇在2015年發表的報告就指出金融科技六大發展趨勢,分別是:創新來自傳統金融無法服務的市場;在平台導向、資料密集、小資本額的業務模式下,有最大影響力;銀行業將最快受衝擊,保險業可能受衝擊最大;傳統業者將同時與新進業者競爭,並提供協助;政府、傳統業者及新進業者需合作,以了解創新如何改變產業風險;將改變消費行為、業務模式、金融服務業的長期結構。
從業人員工作權受衝擊 須不斷學習與時俱進
目前FinTec以傳統金融未滿足的市場,如中國大陸、非洲,在需求驅動下,發展最快,台灣因為傳統金融涵蓋面廣,腳步較慢。儘管現階段金融科技對傳統金融業的衝擊有限,但近幾年來,隨著科技產業的發展,國際間大金融機構裁撤人員、縮減分行已成趨勢,未來金融科技將改變金融服務業的營運和行銷模式,加上更多的科技業者進入市場,勢必對金融從業人員形成極大衝擊,也將侵蝕傳統業者獲利。
舉例來說,未來產品行銷可透過互聯網,或透過新的市場平台及更聰明快速的機器人,分解現有價值鏈,預估到2020年,美國機器人管理資產將高達2,200億美元,未來對理專等行銷業務人員的需求將大量減少。P2P等另類放款興起,將分食傳統放款市場。台灣現在已出現創新不足的問題,也缺乏服務差別化,業者只進行價格競爭。現在台灣從事金融服務的業者約有45萬人,必須體認未來工作內容、行銷載具都會改變,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的技能和知識,才能因應多元化的需求。
金融科技的發展能否成功,取決於市場規模、研發專利、法規生態環境、和其他配套措施。台灣市場規模太小,產品創新應放眼國際市場。在研發專利部分,據統計目前全球金融科技的專利項目已超過10萬個,像VISA、BANK OF AMERICA就各有1千多個專利,台灣如果不加快金融創新,將來動輒要支付專利費用,增加業者成本。
鬆綁金融法規 才能建立生態體系
在法規生態環境層面,我在金管會主委任內,就推動「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監理沙盒)草案」,目的在一定程度的控管下,暫時排除現有法規限制,讓業者實驗測試創新產品與服務,避免扼殺業者的創新點子。
創新就有風險,可能會失敗,但是台灣社會氛圍不容許出錯,再加上任何事情都泛政治化,陷入政治操作,使得公共政策沒有理性討論空間。大環境不鼓勵創新,致使公務員心態保守,擔心一旦出錯可能被迫去職甚至被追究是否圖利業者。因此,政府有多大推動決心,事務官願不願意承擔,是金融科技發展的最重要關鍵。監理沙盒只是起步,未來還要全面檢討鬆綁金融法規,才能建立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