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明辨貿易自由化的「名」與「實」

Foto

 這些日子隨著學運的反服貿協議風潮,台灣經濟究竟何去何從又引起各方的討論。日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應邀赴台大演講,他從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視野來談TPP、RCEP與服貿協議,論述完整,頗值深思。

 面對亞太經貿版圖重整,管主委認為「安陸以聯外」是我們最佳的經貿戰略,據此先簽署兩岸服貿與貨貿協議已是我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必要條件;他提醒學生,不能只想到來自大陸的風險,也必須正視被邊緣化的風險。

 面對這兩大風險,管主委提出兩條路:其一是藉由理性的民主監督控制來自大陸的風險,以極大化區域經濟整合效益;其二是藉由洽簽一些差強人意的雙邊協議來控制被邊緣化的風險,以極大化兩千三百萬人的經濟自主發展效益。管主委認為走第一條路台灣還有機會持續成長,而走第二條路將不可能持續成長,國人必須審慎抉擇。

 我們同意管主委的看法。以淺顯的話來說,走第一條路就是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區域經濟整合,容或有來自大陸的風險,但仍迎向挑戰加速簽署兩岸服貿、貨貿協議及參與TPP、RCEP;走第二條路則是與大陸劃清界線,做好不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準備,惟在如今資本全球化的大環境下,這條路非但規避不了來自大陸的風險,反而會讓台灣經濟加速萎縮。

 面對全球化競爭,台灣確實該藉由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以提升外貿優勢,不該畏於兩岸政治風險而採鎖國政策。但區域經濟協定的內容並非放諸四海皆準,彼此關稅稅率要調降多少,市場要開放多大,哪些產品可列入例外清單,全數是談出來的,因此如何創造談判籌碼以爭取我商獲得更開放的市場,實為當務之急。

 在此,我們籲請政府要明辨自由貿易的「名」與「實」。這些年我們政府談了許多自由貿易,如雷貫耳的就是台灣若不參與TPP、RCEP就會被邊緣化,再不然就是說星、韓「FTA覆蓋率」達70%、36%遠高於台灣的9.7%;連最近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貿易便利指數,都被執政當局拿來警告台灣貿易條件不佳,再不自由化台灣經濟將處於弱勢。

 從近年政府高層有關自由貿易的談話可以發現,他們談的都僅僅是自由貿易的「名」,而非自由貿易的「實」。這些談多了,自露底牌,非但增加不了台灣日後在談判桌上的籌碼,反而讓我國談判代表毫無迴旋的空間。如此豈非以「名」害「實」,本欲藉區域經濟整合為台灣企業創造更好的貿易條件,結果執政高層這幾番邊緣化的言論,反而讓我們日後在與美、歐、東協的FTA談判裡受制於人。如此即令簽了TPP、RCEP,對我方是否依然利大於弊,已說不準。

 台灣當年加入世貿組織(WTO)的談判,曾與26國進行雙邊關稅減讓談判,由於台灣急於入會,各會員看出這一點,談判過程我方始終居於弱勢,例如台灣尚未入會就被各國要求先開放市場,名之曰入會的「頭期款」。此外,許多關稅稅率也被要求比多數國家降得更低,例如去年底經濟部之所以啟動對高密度及線性低密度聚乙烯進行「防衛措施」調查,正是因為我國是項產品關稅稅率僅2.5%,遠低於南韓、中國大陸6.5%,遂使得我國產業承受較大壓力。

 今天許多政府官員並未歷經當年入會談判,僅從自由化的「名」來理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因此總以為自由化必定有利於經濟發展。殊不知自由化是利弊參半,談得好自然是利大於弊,談不好當然也會帶來衝擊,這是國際經濟的現實。如果我們今天真有心要參與TPP、RCEP,那麼就必須為自己累積談判籌碼,而不是天天喊著自己將被邊緣化,自己是亞細亞的孤兒。再這麼喊下去,籌碼都喊光了,來日上談判桌豈不任人宰割,如此即使加入TPP、RCEP,得了自由化的「名」,又有何益?

 從日前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貿易便利指數可以發現,台灣企業進入別人市場的便利度名列137,倒數第二;反之,外國企業進入台灣市場的便利度卻名列第40。韓國剛好跟台灣相反,他們進入他國市場的便利度名列第93,別人想進韓國市場的便利度排名104,兩相比較,台灣市場要比韓國自由許多。非僅如此,隨著自由經濟示範區在全台遍地開花,台灣降稅及市場開放的好處,各國皆可不勞而獲,如此還有誰會迫切地想跟台灣談FTA?須知,FTA之所以吸引人,是在於參與者可享有特殊優惠,但當零關稅及市場開放的優惠人人有獎時,台灣還有什麼談判籌碼足以打開他國市場?

 台灣蕞爾小島,市場規模有限,經濟成長全繫於貿易榮枯,因此貿易自由化是最符合台灣利益的。惟貿易競爭力係產業競爭力的延伸,如何依台灣的產業實力,構思談判策略以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實為內閣首要之務。執政當局必須明辨自由貿易的「名」與「實」,多累積談判籌碼才是上策,至於台灣快被邊緣化的談話,就請別一說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