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世代的距離 轉型的契機

Foto

 編按 震撼於太陽花學運的威力,馬英九總統在520就職六周年演說中,特別提出五項決議,期以舒緩青年的焦慮,並解決世代交替的結構性課題。然而政策宣示是一回事,落實又是另一回事,重點在於朝野是否真的有心拉進世代的「距離」,化阻力為助力?

 事實上,在太陽花學運裡,有人看到的是對立,有人看到的卻是希望,他們從年輕世代中看到了過去不曾發現到的社群動員力、即時反應力、圖像敘事能力與行動力。而這樣能力,不會只發生在搞學運的那些年輕人身上,也同樣會出現在電子產業的團隊裡,也會出現在創業的創新團隊裡,只是過去很多人沒有看到他們。

 然而,希望中也看到了隱憂:現在的年輕世代不喜歡到硬體產業,可是,IT硬體產業是台灣現階段「最強大」的產業;網路產業,是年輕世代會選舉的行業,但是台灣的網路產業經濟規模還很小…。

 我們的政府與產業界,是不是也看到、想到同樣的問題?

 被台灣不少科技業者稱為「老朋友」的小米公司總裁林斌,每當小米準備生產新產品時,就會天天都待在台灣,因為小米產品背後供應鏈全是「Made in Taiwan」。

 Google、微軟等國際大廠與台灣科技業者進行產品構思會議後,第2天構思的產品就會變成實物擺在會議桌上,這是台灣科技業者的硬體製造能力,全球少有。

 然而,台灣電子業代工製造的能力這樣強,近幾年的毛利率卻愈來愈低,有些甚至趨近於負,對此,網路家庭(PChome)董事長詹宏志感嘆地指出:「科技業者的硬體製造價值,愈來愈低!」

 當平板電腦、智慧手機產品需求爆發成長,全球出貨量超越過個人電腦,成為IT產業的主力時,台灣曾經輝煌了30年的電子產業,竟一度出現崩解的裂縫。

硬體代工貶值 軟體服務抬頭

 當Google、微軟、臉書等網路業者也都從軟體跨入硬體時,過去的戰友就成為競爭者;當競合遊戲的規則改變,台灣電子業最為擅長的硬體製造,不再值錢,軟體服務成為決勝關鍵。

 於是,台灣的品牌不論是宏碁、華碩或宏達電,還是鴻海,都不得不朝向軟硬結合轉型,然而,在全球科技業都在做軟硬結合、跨業整合的戰局中,台灣開始強化相對弱的軟體服務,還有機會嗎?

 「在科技場域裡,永遠存在新的機會...」,台灣Google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會樂觀,是因為這1、2年他看到台灣40歲以下的「網路原生代」的能力與美國矽谷的網路人才非常接近,並沒有很大的落差。

 詹宏志也從太陽花學運中,看到年輕世代對行動裝置、雲端服務、社群網路等工具的操作自如,他們利用線上工具,或者是整合成熟的網站工具,依照群眾的需求,快速製作出一個個的網站服務...。

網路原生代 能力不輸矽谷

 其實,曾讓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說出要引以為師的小米,就是網路原生代所擅長的:「完完全全的網路運作模式」,這就是簡立峰與詹宏志看到的機會。

 在國內網路產業裡,這樣的事情是常態,只要有團隊有創新產品,很快的就會有來自新加坡、日本等海外創投業者找上門來。

 PChome外資就佔股權的42%,詹宏志以此說,台灣在網路產業的能力受到外資肯定,但是簡立峰的經驗是,他遇到的網路新創團隊卻說:「矽谷與台灣業者看待我們的價值,差了一個零。」

 台灣業者估算的是投資成本、看的是業績,而矽谷公司看的是未來潛力,所以台灣的無名小站、地圖日記等都被國際大廠買走了。

 這樣的現況,詹宏志與簡立峰覺得非常、非常可惜,網路產業的能量與網路原生代的能力,沒有有效的導引進入台灣的經濟與產業,成為他們心中的隱憂。

 「這是台灣產業的世代差異」,從學界開始就觀察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簡立峰認為,這是台灣電子業的領導者與年輕網路原生代所擅長的,是有距離的。

 距離來自在思維的不同,簡立峰以「好萊塢拍片」來形容。大家都看到好萊塢的電影產值很大,但並非每部片都好看,且多數是賠錢的,「可是,如果不嘗試,永遠不會有得到奧斯卡獎的一天」。

 而好萊塢拍片的概念,不符合向來重視成本效益、強調標準化的台灣電子產業的思維,其實,電子科技業不是不關心網路趨勢,一直以來也都著墨於軟體的投資與發展,只是所得有限。

 思想差異 造成求才焦慮

 如果去問國內電子科技業的任何一位負責人,他們都會告訴你,未來要在數位世代中站得一席之地,但認真追問又會發現,多數還是在原有的供應鏈中尋找定位,而他們找來的軟體人才,做的是還是硬體的工作,「那不Work」。

 距離還在工作文化的差異。就像好萊塢拍片的概念,網路年輕世代是要在片中當明星或軋上一角,想的是自我實現。所以,在科技領域裡他們喜歡網路產業,因為可以做自己,因此對傳統上以製造為主的電子業興趣比較少。

 台灣產業的世代落差與距離,成為國際網路大廠的機會,就簡立峰的瞭解,許多國際大廠「都想要在他的團隊裡頭找幾個台灣人」。這就是詹宏志的焦慮,如果不能快速拉近距離,台灣科技業在全球的角色,永遠只是其中的供應鏈而已。

 距離的鴻溝,只要存在的一天,台灣現在最強大的產業、最為國際化的企業,都不會成為台灣優秀年輕人的最優選項。距離該如何拉近?沒有人有正確答案,但是,太陽花學運中,那群擅於運用科技的學生提供了部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