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累積的經驗缺少具體方式,應執行以「情境為導向」的防災。迷思與盲點在於: (一)預測、模擬準不準,使我們有更大方向和空間去防治。(二)台灣公部門和私部門不喜歡公布模擬結果,怕影響不動產。防災不能沒有目標,我們為了防災而投資,能回收多少效益,應該要使民眾了解,因此要做情景模擬。
中央地方要接軌 精細評估、模擬計劃
災損評估要有更精細的模擬準確度。一個五、六級的地震,若倒塌了五百棟甚至五千棟建物,會手忙腳亂,須有危機意識,情境導向的救災應該先釐清。此觀念也在新北市的專諮會提出,台灣技術是可行的,端看是否有足夠資訊進行評估。目前中央有地震災害防救業務計畫,雙北有自己的地區(鄉鎮)防救計畫,兩方缺少連結。以日本高知縣為例,鄉鎮計畫要在全盤計劃裡互相接軌,包含業務和預算。一年多前曾拜訪高知縣是地震時,海嘯侵襲的主要威脅區。高知縣在模擬和政策規劃中,市鄉鎮都是串連在一起的。儘管現在沒有立即危險,該縣仍建造一個避難海嘯塔,相關計劃擬訂後不到一年時間,其他縣市也建造完畢。
以區域為導向 整建、維護優於重建
從都計法看,重點不是重建,而是整建、維護、修護,因此要放大範圍。台灣有南北差異問題,推動上如何補強,用的方式要有彈性,也需注意手法和工具的差異。都更本來就具備防災功能,不僅是單一區塊,而是以區域為導向,如此一來,公權的介入會更有正當性與公益性。
有關安家固園專案,學校目前有八成已進行補強,現在應提升都市防災力。建議找出需要都更的都市,目前資料不是很具體,但仍可排定需要優先推動的地區,把漸層環境圖資套上,例如老建築密集度。如果一個城市進行這種調查,找出優先地區推動,接下來就可以進行地區環境改善計畫,包含土地調整和道路,做完後逐步針對有問題之處進行重建,有些則做補強,才能提升效率與效度。
民間投入除了容積獎勵,可否有稅制減免,這是跨部門整治議題,不要只靠容積獎勵,可以做類似免稅計畫。未來少子化,可否進行學校和社區調整,在學校進行老人照顧,造就宜居和韌性城市。
五點建議打造災防韌性城市
最後建議: (一)加強強震即時警報系統,通過4G廣播。區域型從測站收集,較準確,但是速度比較慢,接近震央會有盲區。現地型則是單點,準確度稍差,但是速度快,這兩個系統應該要結合。雖然依照日本結合兩系統後發現可能有結合的誤報,還是應先做了再繼續磨合。(二)找出最佳資訊傳遞方式。例如電梯收到訊號可否在最近的樓層停下,這會比人的反應要快許多,其他包含保全系統以及高科技產業應用,是整個國家應該規劃的。法令面也非常重要,氣象不能亂發警報,法令要怎麼修?這些界面都有了,缺少整合單位。(三)情境模擬系統非常重要,應被認知為可進行的方式(四)防災資訊系統整合與推動(五)地震防災的各個手段應整合,包括耐震補強和軟體系統,整合成防災對策,過去縣市很積極在做,應與中央接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