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童子賢:那是錯覺

Foto

學運周年之際,近日卻有官員抨擊年輕人「愛抱怨、只想分配」。學運期間多次到場、自認受這股新興力量衝擊甚深的童子賢,表示這種觀感是「錯覺」,因為這個社會「永遠都有人認為自己吃的苦比較多」,他呼籲當權者應放寬心、將資源下放給年輕人。

 儘管被認為「挺學生」的立場鮮明,甚至一度被激進者喚作「太陽花老闆」,不過童子賢坦言,其實在學運之前,自己跟多數同輩一樣,認為年輕人對公共議題很冷漠,似乎終日都忙著交遊、玩樂。一場學運下來,他以數度親臨現場,並與參與者對話的過程,改變了過去對七八年級生的刻板印象。

 「我會用『搖動』這兩個字,來形容他們為這個昏沉的社會,帶來搖晃的震撼,」童子賢觀察,從2013年洪仲丘案、到2014年太陽花學運,年輕人對切身議題,越來越有自己的主張,並勇於上街訴願,這顯示台灣的公民意識正逐漸深化,告別以往父執輩「你怎麼決定、我怎麼做」的思維。

資源匱乏 做出驚人效益

 學運期間學生們在資源相對匱乏下,卻利用網際網路,做出驚人的動員效益。對此,童子賢不僅印象深刻,更指出善用、熟練新科技,正是年輕世代的最大特色。尤其,當時學生還自組翻譯團隊,將己身訴求以10多種語言對外傳播,還讓不少他的國外朋友,頻頻詢問這場運動的種種。

 最讓這些外國人訝異的,莫屬台灣年輕人上街頭可以不砸車、玻璃,與以往台灣激烈的政治衝突印象大相逕庭。「我告訴他們,這不是政治活動,這是對社會議題的訴求,」童子賢指出,尤其這些主張匯集成一整個世代的認同後,加上本身的公民素質,催生了這場有教養的、屬於年輕世代的社會運動。

 近日,經濟部長鄧振中、台東縣長劉健庭,指控年輕人只會抱怨、一味求分配,試圖對時下「幫助年輕人」的主流論述,進行另類突圍。然而,集團中有半數員工不到30歲的童子賢,就平日與Y世代的相處,認為這樣的理解毋寧是一種錯覺。

每個世代 面對問題不同

 「就像80歲那代會覺得40、50歲太好命,現在40、50歲也覺得20、30歲的人太好命,」童子賢說,當你年輕時,永遠都有人覺得他吃的苦比你多,擔心你吃不了苦,「我會認為這些觀點通通都是錯的!」

 童子賢分析,社會在不同的階段,本就有不同世代的人,提出對國家的關懷及相應作法。30年前也確實有許多人,願意忍受環境的劣化,一心追求經濟成長;但是,當社會度過那吃不飽、穿不暖的階段後,反省體制的聲浪也必然而生,「(因為)每個世代所面對的問題都不一樣。」

年輕族群 應多培養國際觀

 最慢20年、最快10年,30歲的青創世代將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他呼籲在位者應將舞台、工作下放,這些「新同學」自然而然會產生讓人刮目相看的人才。老是擔心年輕人長不大、無法吃苦,「這不是在預言我們永遠會走向衰敗?那怎麼繼續向前走呢?」

 展望未來,童子賢指出,現年50至60歲,也就是施崇棠、李焜耀那代,在一開始求學、工作的過程中,是不需要面對中國;但現在年輕人只要一畢業,來自中國、香港、韓國年輕人的挑戰將接踵而至,此時國際化能力的強度,將成為台灣能否勝出的關鍵。

 因為客觀環境的限制,加上近年廣設研究、教育資源相對優渥,使得目前台灣學生出國深造的比例,不僅少於當年的X世代,也落後目前的中國年輕人。童子賢表示,若擔心台灣將消耗30年來累積的國際觀,社會就應鼓勵新世代多出去闖蕩、建立國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