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設計能夠解決問題 那台灣設計產業的問題怎麼解決?

Foto

《動腦》訪問台灣近30多家具代表性的設計工作室,整理出台灣設計產業正在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可把握的機會。設計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本文為設計產業整理出問題後,期待業界運用設計思考所長,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各行各業都有不為人知、辛苦的一面,所以近年來,臉書上興起各式各樣的「靠北」粉絲專頁,讓網友們有個痛快抒發業界甘苦談的園地,而「設計產業」當然也不例外。「靠北設計師」的臉書粉專,目前已累積4萬6千多人按讚追蹤,每天都有匿名設計師投稿;除了吐露苦水,也分享許多「台灣設計產業目睹之怪現狀」。 「靠北設計師」的貼文,雖然無法代表整個台灣設計產業的意見,但某種程度上,的確真實反映了設計從業人員的心聲。《動腦》本期副專輯──「設計產業大調查」,訪問台灣近30多家具代表性的設計工作室,整理出台灣設計產業正在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可把握的機會。有趣的是,受訪者提供的觀點,與「靠北設計師」普遍提到的設計工作難題,不謀而合。 另外,每年《動腦》都會整理的「設計趨勢」,這次改以「2個設計思考」來呈現,旨在不鼓吹設計師趕流行,而是提供設計師在發想靈感時,在基礎的美學底蘊下,能嘗試善用科技,幫助品牌解決問題,甚至幫助社會解決問題。

<<台灣設計產業的機會與挑戰>>
「所謂的設計趨勢,似乎無需探討,不過都只是一個過程與流行。品牌的價值累積,才是每個行業,乃至於設計產業應該追尋的目標。」百繪品牌設計的創意總監周君政,犀利點出當代設計產業的盲點與方向。當設計導向品牌經營,並且肩負提供社會問題解決策略的責任,台灣設計產業是否具備足夠的實力、活力,面對這樣的挑戰?

◎ 公部門的手 是助長還是扼殺?
扶植設計產業,政策也想盡一份力,然而台灣現況下,公部門以及相關執行單位的招標案,是促進產業提升?還是扼殺設計價值?周君政認為,政府計劃與實際的文化創意推動,時常本末倒置,不但未能幫助產業,反而在「大者恆大」的業界趨勢下,鼓勵更多青年獨立門戶,此舉恐怕會犧牲掉許多年輕設計師的職涯。無奈的是,政府和企業深知設計人才是很重要的關鍵,卻從來沒有啟動有效的按鈕。若必須要從政策面著手,幫助設計產業最好的方式,或許可以比照日本、韓國、泰國,在國家支持帶領下,讓企業成長,則必然帶動當地設計服務業的價值。

◎ 主動出擊 解決品牌問題
設計產業不再是過去的運作方式,提完設計圖、找相關廠商合作開發、談後續的行銷與市場,就可以大功告成。如今,設計師已能掌握先行主導權,參與最前端的市場調查,搜集廣大資訊後,更能掌握喜好度,提供更貼切的好設計。換言之,設計已從「被動式」換成「主動式」。

◎ 善用人文底蘊說故事
台灣的內需市場較小,因此有不少設計人才跨足外國市場;其中,中國是一個與我們有共通語言的國家,近年來在硬體各方面極速發展、極度擴張,雖然具有技術,但人文內涵才足以支撐長遠的路途。而台灣人才正好補足中國跳躍性發展下,所空缺的內在。台灣自由民主開放的生活,讓設計人能發展更多元的想法,促使擅長說故事的台灣人,得以盡情發揮。此外,其實台灣設計師相當有創意,能融合東西方的特色,並注重細節。然而,台灣市場對於智慧所有權的認知,目前還是偏弱,設計業者很難在概念或提案階段,就獲得應有的報酬,這恐怕會讓設計人難以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做創意。 談到對設計師創意的尊重,台灣知名專業圖像授權公司,典匠資訊總經理江憲鴻也觀察到,國人對於設計產業的智慧財產權觀念,尚有進步空間;其實,網路上有許多聲稱「免費」的素材,多數使用者會忽略其為「有條件式的免費」,因此容易觸法,並危害到創作者,成為惡性循環。

◎ 整合資源 而非單打獨鬥
台灣設計產業應該開始整合各種技術領域,包含材料、人機介面、軟體,乃至於生產及行銷等人才,共同協助產業解決產品開發問題,藉此提升設計服務的角色與專業度,同時對設計專案掌握度與執行度更加緊密。因應多媒體的蓬勃發展,僅擁有單一設計技術的從業人員,將越來越難生存。此外,能從事B2B企業的設計專業人員,甚為缺乏,亦是個機會點所在。對於想創業的人,需要了解更多的新資訊,投注在新興事業當中。產業已經不是以前單打獨鬥可以長久的方式,畢竟專業還是需要分工,各司其職,讓專案可以更加順利與完善。因此在自己的專業度培養上,需要更加專業,以利串聯更多機會與舞台。如果是針對現有設計人才,或品牌經營者而言,需要不斷強化:產業本身技術的提升(針對同業競爭必須找出差異化)、管理行銷資源的導入(針對未來內外銷市場長期規劃)、國際趨勢產業的掌握(針對產業多元化趨勢不斷強化)。普羅設計,由於在瑞士、中國、台灣均設有辦公室,更能了解台灣設計產業與他國的不同之處。事實上,台灣的設計產業環境,具備高度的豐富性及文化性,也引進了非常豐富的國外作品及文創展覽;再加上台灣作為島國,促使台灣設計師渴望向外國探索,並豐富創意視野。當台灣的設計人才供過於求、設計產業處於飽和狀態時,更必須將產業服務的目光,放到海外。

◎ 思考市場價值
台灣設計產業現今處於工作室很多、品牌很少、通路缺乏的狀態。為許多國際知名企業代工的歷史,雖成為台灣設計基底的技術優勢,但要從純代工生產,跨足自營品牌設計,即使在國際舞台上贏得設計獎的榮譽,後續要如何「營利」、延續其市場價值,卻成了台灣設計產業的一大難題。 設計已經不是單純的在比美感這麼簡單了,未來的從業人員除了需要具備基本的圖文能力之外,有更多是要去懂得策略、企劃並多元的分析,利用這些來輔助自己的設計能力進而去協助市面上的品牌、客戶的產品可以更精確地表達出與其他人的不同,而不要只有專注在美學思考上。當你除了設計之外又具備了其他人沒有的能力,如企劃、策略分析等,就是比其他人有了更多的機會,對業主而言贏得了你這個人就可以贏得市場上的優勢,這對從業人員來說將是一個很有力的機會點。

◎ 重視專業 產業升級
普遍來看,大多數產業對設計的價值體認偏低,許多產業不重視設計人才,常將「美工」與「設計」混為一談,仍需時間透過媒體積極進行企業與民眾之教育。 縱然台灣在設計人才培育的策略做的很成功,但現在的狀況是供過於求,每年畢業的莘莘學子,又不停湧入早已飽和的設計市場,導致資源被過度瓜分。在資源不足、時間緊湊的情況下,設計師即便有心,也難產出高質量、高規格的設計,導致台灣在設計產業無法突破現有關卡。 反觀國際設計產業的趨勢,已經發產成為策略取向,台灣設計師若要突破關卡,應該培養遠見與思維,導入策略工具並結合自身設計能力,引導、協助客戶找到根本問題或機會點,切入其中擴大優勢或根除問題。當台灣設計師不再以傳統設計服務為主,進而轉型成為設計企劃、策略等服務,便有機會突破現在的窘境,甚至躍登國際舞台。

【本篇未完,完整請見 動腦2018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