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爭議聲中,財政部終於在3月31日截止期限前,向亞投行籌備秘書處遞交參與意向書,爭取成為創始成員國,此舉不僅有利我國未來更融入區域經濟組織,對金融業而言,後續若能隨著亞投行的觸角,開發出更多海外市場的融資機會,無疑將帶來更多金流新契機。
亞投行後續的市場機會有多大?根據亞銀估計,從2010年至2020年,亞洲區域基礎設施投資金額有8兆美元,每年的投資金額會有8,000億美元,但世界銀行及亞銀的現有資金尚只有3,830億元,每年能提供給亞洲地區的資金也僅有200億美元,由此可見其中的資金缺口有多龐大,這也正是亞投行可以進軍亞洲基礎建設的空間所在。
正因為如此,打從去年10月份中國大陸與21個國家簽署亞投行籌設的備忘錄之後,我國政府從11月上旬起,即鴨子划水評估加入亞投行的必要性,並且由財政部在今年1月中,首度進行各部會意見的匯整。
儘管,對於我國應否加入亞投行,各界意見不一,但若就產業海外發展的角度來看,當前區域經濟整合的課題非常重要,亞投行無疑是繼RCEP(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FTA(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另一個新興的重要區域組織,而就金融業的角度來看,像是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都已表態申請加入亞投行,而這些國家,都是國銀走出海外打亞洲盃的重點目標,倘若能透過加入亞投行,進一步拉近跟這些國家的距離,甚至因而得到相對於歐美其他國家更好的進駐當地金融市場條件,對金融業而言,除參與海外重要公共工程的基礎建設融資之外,將有更多的附帶加乘效果。
包括湯森路透及彭博社的聯貸統計,日前相繼出爐,其中可很明顯的看出,現在有高達7成的海外聯貸商機,都是重大公共工程建設在力撐,這也是決定銀行競爭勝負的關鍵所在,特別是有不少銀行即使有心,但參貸無門,與其他銀行之間的競爭差距,就此拉開,參加亞投行,進而分享其亞洲基礎建設融資機會,就另一個層面來看,也能避免國內金融業,被邊緣化的危機。
因此,國內已有金融業開始進行後續的融資商機評估,並著手進行相關準備,政壇反對加入亞投行的聲音,是否該思考一下,怎樣才能創造台灣產業價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