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一個尋常的周日午後

Foto

陰雨綿綿的周日午後,回公婆家看護輕微失智的公公。或許因為平常掌握話語權的婆婆不在,公公談興甚濃,斷斷續續地述說著當年抗日勦匪的「光榮」戰蹟,以及從軍之初想家脫隊,獨自步行十多天的「不光榮」返鄉。

 這段公公口中的大時代小歷史,我們已聽過不下數十回,但仍一邊忙著自己的事一邊答問,好讓他繼續講下去,因為公公失智之後,家庭聚會時經常認不得人,靜坐一旁不是閉目就是沉睡,總讓人有種「見一次是一次」的心酸感。

 其實,陪伴著公公的我們,也沒真忙著什麼。才要上大學的兒子,在他爺爺怒斥日軍如何可惡之際,正拿著手機看著最愛的日本漫畫,不時模仿著爺爺的鄉音國語,回應老人家的突然一問:「你現在多大啦?你阿嬤去那裡了?」先生聽著父親講古,利用Google Map彈指點出老人家當年逃難的地圖,提示著忘詞的父親下一站該往那裡逃。

 至於我,則繼續閱讀功成名就的資深學運伴侶口述史,其間提及的許多人許多事似曾相識,讓好奇心重的我花了不少時間在電腦上尋找補充資料,期望能拼貼出那個風雨飄搖時代的多元面貌,以及歲月在他們身上所刻蝕出的不同命運軌跡。

 公公93歲失智之前,是位自律不煩人、連假牙老花眼鏡都用不上的健康長者。他總是自豪地說:「我除了生孩子不會,其他什麼都會!」靠著低階微薄薪水撐起六口之家的公公,話不多,卻喜講冷笑話,偏偏當家的婆婆就少了點幽默感,因此這對外省老兵與台灣老婦的尋常生活,總少不了拌嘴,但最後退讓的多半是「革命軍人什麼都不怕」的公公。

 傍晚時分,婆婆與大伯回來了,客廳氣氛突然緊張了起來,她攤開在禪寺普渡祖先(包括她未曾謀面的公婆)的貢品,要我們打包一些回家,又急急詢問公公下午的「表現」。我們笑著說「很好呀!」她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一邊收下我們給的9月生活費,一邊轉身抽了一張給孫子:「這給你呷涼水!」兒子隨即切換母語向阿嬤致謝與道別!他是公婆帶大的孩子,與爺爺講鄉音國語、跟阿嬤與外公外婆講台語,也算是一種孝順的方式。

 回家路上,雨落未停,思緒紛亂。連一個尋常台灣家庭的開枝散葉,都與大時代如此糾纏,我們怎麼能不以更大的包容與理解來看待歷史?思及此,我反而慶幸公公晚年失智,不再認真讀報或看電視,因此看不到夾雜在新生代學運中「支那賤畜滾回中國去」的標語。此時此刻,比起某前總統該不該自稱皇民、某前副總統該不該去對岸參觀閱兵,我更在乎的是家中至親能平靜地安享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