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1.6%─最重要的中國數據

Foto

中國決定讓市場力量,在決定貨幣價值時,扮演更重要角色,卻導致金融市場與媒體反應過度。各界擔心觸發貨幣戰爭、貨幣競貶與通縮的聲音四起。此時,大家需要的是,深深吸一口氣,平心靜氣地開始檢視真正的事實。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如果中國的出口商不反映匯率變動的話〕,人民幣的動向就不會影響其他國家。如果中國的出口商,選擇不改變出口商品的美元價格,那麼,中國就不會擁有任何競爭優勢,出口到美國的亞洲出口商,也不會面對更大的中國競爭。

 為何中國出口商會在人民幣走弱後,仍不更改美元報價的慣例?或許是因為他們在今年人民幣兌歐元走強時,也未提高海外價格。歐洲和美國一樣,都是中國重要的出口市場。如果中國在人民幣走強時沒有加價,那又何必假設他們會在人民幣走弱時降價?

 顯然,重點不在人民幣的匯價水準,而是中國出口商會採取何種因應作法。且讓我們假設,出口商已有所反映,那麼舉例來說,中國的貿易對美國的通膨會有多大影響?

 答案是:帶給美國通膨的商品與服務,其中有1.6%來自中國的經濟活動,其他98.4%則是來自世界各地。

 筆者要在這裡稍微解釋一下: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貨膨脹的權重,是模擬假設消費者花在各種貨物與服務上的所得比例。

 如果我們試著評估油價變動對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影響,可以檢視消費者物價構成因子裡的石油產品權重。比方說,美國通膨籃子裡的熱燃油( Heating oil )權重約為0.1%。然而,這種作法並未顧及油價會影響電價、電價會影響肥料價格、肥料價格又會影響食物價格的因素。為了解油價變動對美國來說有何意義,我們必須思考油價、肥料價格以及其他價格所代表的意義。

 經濟學家提供了解決方案。國內生產毛額(GDP)衡量一個經濟體的所得。如果(假設)美國的所有石油消費(包括生產肥料時的用油)約占GDP的4%,這表示,美國的消費者把4%的所得花在石油消費上。因此,石油很可能影響 4% 構成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商品和服務。

 前述對石油的分析,也可運用在分析中國的出口上。我們需要知道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裡有多少是「中國製造」,包括所有的間接效果。

 經估算,美國到底有多少進口來自中國?答案是美國GDP的2.8%。

 2.8% 顯然比1.6%高很多。那麼。為什麼衝擊還比較小?

 答案是「再出口」。我總是以蘋果的iPad案例作為說明。

 美國從中國進口2.8%的貨物,但這2.8%並非全部都在中國製造。蘋果的iPad是「中國製造」(如其包裝盒上所說),但蘋果iPad的售價中僅有約5%實付給中國的經濟活動、約45%付給美國的蘋果公司以及韓國拿走8%的元件費用等等。中國必須進口所有中間物品、包裝在一起,然後出口最終產品。我們必須調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比重,刪掉對美國的再出口-進口到中國後、再從中國出口的部分,要互相抵銷。

 當我們詳細檢視並做出調整之後,會得出美國花在中國經濟活動上的比重為1.6%。因此,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有1.6% 受到影響中國經濟活動的因素所影響。

 如果您認為1.6% 很小,請記住,美國人的支出多半和中國的經濟活動並無明顯可見關聯性存在。住房是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裡的最大宗(超過40%),醫療保健和教育也是指數裡的大項。食物(中國不出口食物)則是另一個重要項目。最後,就算美國人購買真正中國製造的產品,身為消費者,他們還需要支付倉儲、經銷、零售商的經常性開支、店面助理的薪資等等-這些都是國內成本(主要是國內勞動成本)。美國的勞動成本約佔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的60%。

 因此,有關美國利率方面,聯準會的經濟學家將會著眼於國內的勞動壓力。中國人民幣的動向只是幾乎注意不到的背景噪音而已。也因此,美國很可能在9月時升息。

 註:Paul Donovan最新出版的著作「通膨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Inflation)」,已於 2015年4月由 Routledge出版,更多研究分析請參見www.ubs.com/pauldono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