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智慧韌性農村社區 需三造四助

Foto

台灣農業勞動以兼業為主,企業與農民夥伴關係薄弱,消費者與生產者間資訊不對等。目前全球農業產銷講究效率、彈性因應貿易自由化、全球化電子商務模式推陳出新;台灣則是新世代農民開始推動小規模產銷策略聯盟,但小農產銷能力有限、供貨不穩。

農業政策需增加企業誘因

目前農業政策調整分為三類「農村再生」、「智慧社區」、「農業4.0」。農村再生基金應落實在產業與社區發展,這部分則要增加對企業的誘因,進而減少政府相關支出。農村自主發展應朝訂定社區公約、無償提供土地、環境自行維護、弱勢關懷、文化傳承、保護自然生態等目標落實,創造價值。接下來談到產業鏈、產業整合,進行品牌打造才可以永續發展,背後要整合行銷、經營培力、塑造特色。把社區文化、理念和價值信仰通過一定符號表現出來,透過品牌打造,創立獨特性。

保有優良農地 打造韌性社區

簡言建議,環境面向,除了節能減碳減緩手法外(例如使用低碳或無碳交通工具、使用綠色能源),也應重視調適策略,例如避開環境敏感地區的社區開發;高山社區植樹;坡地社區做水土保持;平地社區興建生態草溝、滯洪池、公園綠地;農地社區保護優良農地,避免轉為非農業使用等。

社會面向,韌性社區須因應少子高齡化的新人口結構及新住民世代。都市社區鼓勵興建公共住宅,解決青年移居、宜居問題;透過青銀合創及青銀共榮,將青年及銀髮族結合在一起;透過公托及日照同時照顧祖孫人口群;將新住民包容進來的策略也應儘速推動。

經濟面向,如何從社區產業及多角化經營切入,讓社區成為友善生產、自主運作的經濟共同體。而因為無車人的落實,便可透過「街道即社區」,形成多元的商家群落,進而扶植社會企業,建構文化經濟(如,社區集資、社區農場、社區廚房等)。

智慧面向,資通訊可幫助減少不必要的交通旅次,例如避開交通擁擠路段,不只可減少交通時間,也可減少碳排放。而及時的資通訊也可避免不必要的災害,例如避開土石流警戒區。

打造多者共榮的公民社會,靠的是三造(社會改造、社區營造、社群營造)四助(他助、自助、助他、互助)。目前台灣與全球都面臨環境變遷帶來的多重壓力,需要找出策略,提高韌性,才能降低災害風險。從社會韌性及環境韌性角度建構智慧且韌性的農村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