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毛院長在今(104)年11月12日院會中,已敲定臺灣車聯網發展規劃初期目標是四年內要人、車、路與環境可以彼此對話的模式,在中長期目標方面,則要催生本土供應鏈,對外輸出有臺灣特色的車聯網商業模式;蔡政務委員認為當車與車、車與路、車與建物等所有節點都連接起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也會跟著起來,這當中有太多想像空間。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研究指出,2020年預估全球將有超過80%的新車將會提供智慧連網服務,顯見車聯網將是各國爭相競逐的焦點產業之一。車聯網其實就是車載資通訊科技與大數據分析的創新結合。Yahoo全球營運長Lisa Utzschneider之前造訪臺灣時,就曾表示:「資料是一種全新的數據貨幣,這樣的註解可以符合大多數人對大數據的期待!」透過資料的蒐集與加值運用,將可以創造出許多有價值的資訊。
透過車聯網所蒐集的資料的應用之一,就是讓我們了解駕駛人的駕駛行為,這項應用對營業車隊的駕駛人風險管理提供相當珍貴的資訊,有助於改善駕駛員的駕駛習慣,進而降低肇事率及經營成本;再進一步的應用,就是用於分辨駕駛員的駕駛風險高低,有利於進行差異化管理。最後,也是最重要應用就是進一步與保險資料結合,透過保險讓人、車、路與環境間的關係更為緊密。談到大數據的應用,保險業的大數據應用,除了透過車聯網所蒐集的資料外,不能「只」從Facebook、Line或一般的Social Media去擷取,一定要整合保險業自己的資料,方能有效應用在風險管理、風險分類或費率精算上,上述應用就是近來非常熱門的議題:車聯網保險(Usage Based Insurance, UBI)。
車聯網保險又被稱為PAYD(pay as you drive)或PHYD(pay how you drive),這與現行採從人(年齡、性別)或從車(車種)的車險保費計費方式有別,UBI除兼採從人與從車因素外,另外也會依據駕駛人的駕駛行為來計算車險保費,保費可依據風險程度再予以細緻化與差異化。
根據美國SMA市調研究,預估在2020年時,36%車險會成為UBI模式。此外,今年中國大陸眾安在線、平安產險已宣布推出UBI保險,預計在2020年,大陸UBI車險的滲透率可以達到20%,其市場規模將高達2,000億人民幣;泰國曼谷保險公司也在今年4月推出UBI。可見UBI在全球各地已成為汽車保險的新趨勢。
臺灣產險市場規模畢竟有限,本人前曾撰文建議共創一個保險業的大數據資料庫。為能進一步落實建構台灣產險業UBI應用平台,除了需有保險公司參與外,此平台尚必須包含四項核心要素:一、建置一個雲端數據資料庫,蒐集處理與利用駕駛人的車載資通訊資料。
二、結合汽車行車診斷系統OBD(On-Board Diagnostic)技術,作為蒐集資料的載具。
三、藉由網路通訊技術將OBD所蒐集的資料上傳至雲端數據資料庫。
四、利用大數據與精算技術,依保險與駕駛人的車載資通訊資料,分析產製純保費、損失成本或費率風險因子等資訊,作為保險商品創新及經營風險管控的參考。
上述四項要素,臺灣資通訊及保險產業的專業技術均已俱備,已有完整的本土供應鏈,然而UBI的應用能否成功推展,除有賴民間各相關產業及機構的共同努力外,尚需政府的鼎力支持方可事半功倍,發揮公私合作夥伴(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綜效。
因此,建議行政院應將車聯網保險亦納入車聯網發展規劃之中,同時成為政府未來的施政方針的一環,完成我國車聯網政策的最後一塊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