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正從QE(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時代邁入NR(負利率,Nagative Rates)時代。在QE時代,世人對此一非傳統貨幣政策的質疑就不曾停止,現今大家面對NR,疑懼更深。
2007年11月,美國聯準會(Fed)為紓解因房市泡沫破滅所引發的信用危機,買進公債與相關證券,從此進入QE時代,迄今已近9年,雖然Fed已停止QE,並且展開貨幣政策正常化的工作,但是如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卻仍是持續實施,而且都有擴大的可能。
QE的目的是振興經濟與刺激通膨,一旦達成目標就將退場。但是QE發動迄今,最明顯的效應卻是催生全球資產泡沫與誘使全球市場QE成癮,至於支撐經濟,事實就在眼前,如果經濟已經復甦,為何還有QE。即使是美國,儘管去年底升息,但是其經濟元氣仍未全面恢復。QE已把自己由央行一項因應危機的非常手段變成常態政策。
因此,全球經濟由QE時代進入NR時代,並不代表QE功成身退,而是因為功效不彰,央行只有另擇他途,NR因而中選,這是一項比QE更具爭議性的手段。
迄今已有不少央行實施NR,包括瑞士、歐洲央行、丹麥、瑞典與日本,其他可能跟進的還有挪威與加拿大。最諷刺的是Fed調升利率不過才兩個月,市場就盛傳Fed也可能會把利率調降為負值,既瞧不起Fed,也看衰美國經濟。
負利率已成當前最熱門的經濟名詞,但是大部分的經濟學家都認為央行無法把利率降為負值,因為人們只要手握現款就不會遭到損失。央行顯然另有想法,他們是要透過對銀行存在央行的準備金收取費用來迫使銀行釋出手中現款。
到目前為止,NR的預期效用尚未獲得證明,反而是得到了兩項預期之外的「成果」:一是證明了利率的確可以降到零以下,一是引起了市場的驚恐,擔心這已是央行的最後手段,或是害怕未來央行會推出更激進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