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金融科技的落後與創新

Foto

過去國內對於金融科技的關注太少,根據統計台灣本地擁有的Fintech專利(包括支付、存貸業務、數據分析、雲端計算、虛擬貨幣、資訊安全、物聯網等領域)件數通過者僅有36件,申請中的有196件,再加上政府諸多金融法規的保護現行作法或是限制創新可能,金融科技要全面動起來,除了金融業喊燒之外,首先建置一個無現金支付的環境,是政府責無旁貸的工作。

 2016年,瑞典、丹麥、芬蘭比拚,希望成為史上第一無現金支付的國家。根據立委曾銘宗提出的資料,2015年瑞典有80%為電子支付,南韓則有77%,遠遠高於香港的65%與中國的56%,也遠高於台灣的20%。台灣的電子支付數據令人吃驚地遠遠地落在香港與中國之後。

 對於習慣於以現金支付的國人來說,不能理解為甚麼要「無現金支付?」,「現在的現金交易不是很方便嗎?」、「無現金支付? 我們不是已經有了悠遊卡和信用卡可以用了嗎?」

 有人認為台灣的信用卡太普及方便了,沒有形成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的條件,然而,不同信用卡發卡銀行,即便只有發行Master和Visa卡的兩種形式,但到底要不要整合,始終處於紙上談兵階段,沒有形成共識,以至於現在我們還是必須帶著多張卡片,才能享受到每家信用卡的個別優惠和服務,更不用說,未能統一標準的支付工具需要各式的讀卡機,造成店家收銀台前的混亂。運用智慧型手機,北歐國家已經跳脫了實體卡片的支付,可直接使用手機進行刷卡付款,然而,現在還要去討論卡片整合的問題?

 無論這些載具是如何變化,消費者更為便利的支付將會是目標,最好一張都不要帶,但是卻能夠讓消費者享受到更多的優惠、擁有類似健保卡、學生證、教師證、通行證等等功能,並且同時完成所有的現金支付行為。

 解決方案在哪裡?以目前來說,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穿戴式裝置可以取代掉手機。以手機搭載作為支付的載具,運用手機本身的NFC、HCE等標準化格式進行讀卡機感應、下載支付APP與店家進行交易支付、或者與多家電信運營商合作,直接在SIM卡中內建交通類等支付載具,讓手機擁有悠遊卡和一卡通等功能來取代各種卡片,而未來搭載更多的行動支付工具將會是趨勢。

 中國大陸藉由手機開發的行動支付工具,除了是因為現金交易充滿著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性之外,藉由第三方支付,買賣雙方可以確保交易的安全,避免收到偽鈔,也不用隨時提領或帶太多現金在身上;而就發行現金的政府來說,如果小額消費也能大量的被無現金支付的方式取代,政府就可以減少發行貨幣和減少鑄幣成本。

 而在台灣,無現金支付障礙主要是店家能否作為串連消費支付流程的最後一哩路,無論是藉由讀卡機、手機SIM卡感應支付、或是App支付,都會需要店家負擔一些成本,整合讀取各種卡片或是SIM卡的多卡讀取式的讀卡機成本高、使用時需要連結網路,App支付相對操作界面和成本較低。

此外,無論何種無現金支付,因為中間都會透過第三方完成支付行為,而第三方所收取的收單手續費,會讓店家營收將無可避免的攤在陽光下,未來在串接無現金支付的平台時,最需要擔心的恐怕是店家的參與意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