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發展若僅依賴單一國家風險太大,應回復原點思考,從穩健台灣內部基礎跟實力出發,再進一步向外發展,這與企業的組織再造,或是創業的概念不謀而合,惟有做好紮實的基礎功,才能勝券在握,台日兩國因文化接近,合作更具優勢,面對全球市場競爭,台灣企業應發展特色,了解市場需求,延伸附加價值、創造差異性,以拓展商機。
新政府希望創造就業機會、新創事業,但要如何幫助創業者?除了提供資源,應該還要有專業輔導,才能提升成功率;同時,也得加強觀念,讓年輕人知道創業有很多業態,選擇性很多,而非一窩蜂的湧向現在最新潮流,應該要回歸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而若政府要協助企業跨出台灣到海外投資創業,應可參考日本政策作法,從企業、政府、民間都應該積極深耕,徹底執行,創造商機。
最近常接觸到日本中小企業、地方政府想來台灣發展,因為台灣與日本的生活型態很接近,在商業、生活上的交流、合作更具優勢。而日本、台灣中小企業占比高,因應市場變遷,日本中小企業也積極尋找投資機會。
日本政府為鼓勵企業到海外投資,積極擔任蒐集資料及後援工作。例如,提供整體投資環境及個體產業狀況資料,同時,日本政府也對財力、人力都顯單薄的中小企業,設有專門計畫,提供金錢及各種實質協助,包括投資前市場調查等補助,全方位協助日本企業走出海外,向世界市場拓展商業版圖。
除了政策鼓勵,日本政府推動農產品、商品外銷等動作也十分積極,許多首長親自出訪國外,探詢合作機會。但反觀國內,政府農產品推廣方向沒有聚焦,推銷台灣盛產的芒果、虱目魚…等農產品,但熱度僅一下下,今年大力推,明年力度減少,甚至是不推了,改換成其他農產品。正確的作法應該是結合政府、民間的力量,並且持續不斷、堅持地去推廣,而非僅三分鐘熱度,淪為喊口號的政策,成功的模式為透過持續宣傳,讓民眾注意到產品、留下印象,進而了解,到以實際行動購買,才算達到產品的推廣效應。
在台灣的餐飲市場中,看到許多日本企業來台發展插旗,包括蛋糕屋、拉麵店…等等,新開幕店門口排滿了長長的嚐鮮人龍,不過,等待熱度過去後,消費者不上門店很快就倒閉了,許多餐飲店面就這樣開店、倒閉,然後再換新的品牌進駐,能夠維持長久生意的成功案例似乎也不多。
不過,仔細去研究那些日本企業來台成功的案例,包括黑貓宅急便、無印良品等,可以發現業者都是解決消費者的不方便,作為商業模式的核心概念,黑貓宅急便就讓消費者享受「人在家中坐,貨從店中來」的便利。
此外,日本有個媽媽SQUARE,解決媽媽們無法帶小孩的困擾,設立一個小小的托兒所,規畫一個空間讓小孩玩耍,自由業的媽媽可以隔著透明的玻璃邊上班邊照顧小孩,但不用隨時緊盯,該換尿片時,會有工作人員通知媽媽進去換,解決了職業婦女的困擾。另一種做法是集合多家公司,一起承租一個空間,讓不同公司的媽媽可以到那裡工作,小孩也在那裡,達到邊工作邊照顧的便利。
日本發展出許多創造便利生活的商機,並非完全都是投入高科技產業,由於台日文化相近性高,合作、投資有其優勢,目前台灣也有許多日本企業進駐,成果表現亮眼。而台灣到日本投資案例相對較少,建議應掌握當地市場需求,進一步在地化、延伸附加價值、創造差異性,將有助於事業發展。而商發院也希望促進台灣業者發展商機,日前針對照護產業到日本參觀取經,期望可以有合作機會,帶動台灣經濟向上。
近期陸客來台減少影響台灣觀光整體消費等,但除了陸客之外,應利用台灣特色、獨特性,吸引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旅客訪台。此外,日本將舉辦奧運,預期將吸引大量參賽人員以及觀光客湧入,可以去思考如何吸引這些人因台灣與日本地理位置的鄰近性,也順道台灣旅遊,讓日本舉辦奧運,台灣也能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