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段於美國威斯康辛州自然生態局從事生態研究的經驗,對象是威斯康辛河與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平頭鯰魚(Flathead catfish),因此對於這種沒有鱗的淡水魚有著深刻的印象。而連結到管理學所稱的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則是指引入外部競爭者,激發內部成員行為模式改變的現象。
傳說典故來自於挪威,鮮活沙丁魚比急凍的要貴好幾倍,在當地能將鮮活沙丁魚帶上岸的箇中祕訣,就是利用鯰魚並將牠裝入魚槽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外部入侵者後,就會緊張地保持清醒,如此一來,沙丁魚便可保持生命並順利回到港口。
鯰魚效應可由市場案例得到驗證,和泰車為強化服務價值鏈與提升營運綜效,透過百分之百持股子公司和展投資,以新台幣64億元取得淨值46億元瑞士商蘇黎世產物保險公司(Zurich Insurance)99.73%股權。對於成熟的台灣產物保險市場而言,此併購案勢必影響市場生態,所引發的鯰魚效應備受關注。
依媒體報導,和泰汽車銷售與售後服務穩定發展,營收獲利維持一定水準,負債比率低,為提升公司資產效用,取得蘇黎世股權將對公司有長期助益,透過直接經營產險,將能研發更貼近市場的車險保單商品,擴大提供除和泰車以外的其他消費者。
2014年蘇黎世保險集團已宣佈蘇黎世國際人壽停止在台發售新保單,聚焦產險客戶及其銷售管道。此次蘇黎世保險集團再次聲明,基於集團全球策略考量,決定轉讓台灣蘇黎世產險股權,相信這對保戶、蘇黎世集團與台灣保險市場是理想的結果。
實際上,與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的重大爆炸事故不無關聯,當時造成超過170人喪生、約730億人民幣經濟損失,是當年全球最大單次事故賠償。依據估算,天津港爆炸事故造成保險公司10-15億美元損失,由人民保險、蘇黎世保險與渤海保險等公司承擔。此事故造成蘇黎世保險近2.75億美元的損失,與被迫放棄56億英鎊收購英國皇家太陽聯合保險集團計畫,而財報不佳的後果造成前執行長辭職與自殺的悲劇。
就市場分析,汽車保險為產險公司主要的承保業務,依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統計,2015年業務比重佔簽單保費53.8%(733億台幣/1,361億台幣),較2014年成長4.5%,而依產險公會數據統計,蘇黎世產險在車險保費佔比不高,如有和泰車加持,將增加成長空間。反觀台灣市場現況,車險行銷多倚賴與車商合作,受限市場規模,外資在台發展有限,AIG集團旗下美亞產險出售給南山人壽即為明顯實例。
長久於寡占競爭市場下,造成產險業曝露於風險高之競爭環境,主管機關曾宣示遏止產險業火險殺價競爭陋習,因而修改保險業辦理再保險分出分入及其他危險分散機制管理辦法,而為提高產險業之經營效率,產險公司應以提高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報酬為經營前提,重視公司資本結構及不同承保險種間之風險差異與特性,並重視 公司核保政策,乃為產險業永續經營之重要關鍵。
外資專業機構離開台灣保險市場的案例,除基於其經營策略考量外,恐難脫離監理法規與市場前景等因素,雖然自由經濟市場原本企業就有進有出,仍建議主管機關可視為市場發展的經營警訊。可以預期地,『鯰魚效應』下,將衝擊現有各家產險公司經營規模及利潤分配,市場競爭將更趨劇烈,但中長期而言,若業界能強化企業結盟及慎思營運策略,市場加速整併下,期待是市場轉型成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