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免開刀、打一針,改善膝關節退化有效嗎?

Foto

近幾年,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有越來越多的選擇,民眾寧願花錢注射玻尿酸、葡萄糖、PRP(生長因子),也不願置換人工關節。然而,打一針真能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骨科醫師這麼說:「針劑雖能延緩膝關節退化的速度,但治療效果有限。」

以前,骨科醫師最大的困擾是病患看診時抱一堆關節保養品,問醫師:「吃這些保健食品,到底有沒有效?」

現在,骨科醫師的困擾是病患一進門就說:「聽說現在只要打一針就可以治療『腳頭烏』的問題,那我可不可以不要開刀換人工關節?」

每每遇到這樣的病人,林口長庚醫院外傷骨科主任葉文凌總是苦口婆心地告訴病患:「你的情況不適合『打一針』解決,必須動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才能解決你的問題。」

半數老年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

據統計,全台約有350萬人為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所苦,60歲以上長者每2人就有1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為什麼會退化?退化性關節炎本質,並非只是單純的軟骨退化,而是關節內所有構造發炎、再生、凋亡的綜合效應。原因五花八門,有的是外傷造成的,有的是原發性的,但必須與老化區分,畢竟人人都會老化,卻不是人人都會得退化性關節炎。

膝關節磨損不可避免,人在走路時造成的關節負荷為平躺時的1至3倍、下樓為4.3倍,做家事時常做的蹲、跪動作,更是讓關節負荷高達平躺的5.6倍。關節損耗每天都在發生,正常人關節平均每年動的次數為100萬次,其中以膝關節最為頻繁,一天至少動2,000~3,000次。

退化性關節炎≠老化,是發炎疾病

人都會老化,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以前觀念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是『膝關節』的疾病。」國外研究證實,退化性關節炎跟「老化」是兩回事,它是發炎、退化、再生同時進行的疾病。葉文凌表示,這觀念翻轉過去骨科醫師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思維,依此觀念,全台只有30%的人會有退化性關節炎。

葉文凌以遺傳因子為例,目前已有科學家找到80個跟關節炎有關的基因,發現這些基因突變導致關節軟骨磨損;發炎物質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提出發炎論說的學者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發炎疾病,並不是單純退化性疾病。

從臨床觀察也可以證明,為何有些人不是運動員、體重也沒有過重,沒有過度使用膝關節,不到50歲就出現退化性關節炎!有些人80、90歲天天趴趴走,四處爬山,「腳頭烏」卻比年輕人還要「強」。

有人提出膝關節疼痛原因,在於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長期互相摩擦所致,葉文凌說,內側皺襞跟退化性關節炎沒有關係,它是胚胎形成過程中所殘留下來的物質,後來因過度使用或運動傷害,造成內側膝關節疼痛。

退化性關節炎分5期

退化性關節炎可以治療,葉文凌說,從X光影像分辨,退化性關節炎可分成5期:

第1期:X光影像上膝關節沒有變化,但患者有出現卡卡的不適症狀。

第2期:X光影像上可以看到軟骨厚度變小,兩個骨頭間空隙變小,患者出現疼痛不適症狀。

第3期:X光影像上兩個骨頭間空隙小於50%,患者上下樓梯時膝蓋會痛、膝蓋很難彎曲伸直。

第4期:X光影像上兩個骨頭間空隙變得更窄,幾乎看不到空隙,患者痛到舉步維艱。

第5期:X光影像上幾乎看不到任何空隙,軟骨逐漸裂開、分解,露出骨頭,關節嚴重變形。

輕微退化性關節炎,可藥物治療

關節炎不同的期別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過去,醫界會用關節鏡處理早期退化性關節炎,這幾年研究發現,關節鏡的介入並不會改變退化性關節炎的進展,也就是說,早期退化性關節炎做關節鏡手術無法逆轉膝關節的退化。

葉文凌直言,解決退化性關節炎問題,可從藥物、針劑及置換人工關節著手。藥物治療,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為主,抑制關節組織發炎反應,緩解不適症狀,但效果有限。臨床上,針對1、2期輕微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是以抑制發炎反應藥物治療為主,3~5期則只是為了止痛而止痛。

免開刀!打針治療關節退化正夯

這幾年增生療法包括玻尿酸、高濃度葡萄糖、PRP等,成為退化性關節炎治療的熱門選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吳孟晃表示,關節注射劑最大的優點是患者免開刀,利用打針就可以暫時緩解疼痛等不適症狀;缺點是無法解決根本的退化性關節炎問題,需要配合各種其他治療方式來幫助其效果,同時一些特殊情況及較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最終還是要動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才能解決問題。

◆玻尿酸注射→輕微關節炎

關節注射劑最早被醫界使用的是類固醇及麻醉藥注射,但因為有對關節軟骨破壞的疑慮,現在較少被建議。後續發展出的玻尿酸治療於1998年上市,主要作用是幫「膝關節上機油」提高關節潤滑度,抑制發炎反應,保護軟骨細胞,減緩疼痛,使病態關節軟骨與骨頭交界組織正常化,能提供長達半年的有效期,有高度的安全性。但它主要是針對1、2期輕微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明顯改善,中度退化性患者則需要更高分子量的玻尿酸才能緩解症狀。

◆葡萄糖及PRP注射→輕中度關節炎

繼玻尿酸之後,近3、4年葡萄糖增生療法及PRP注射劑,相當火紅。葉文凌說,葡萄糖增生療法及PRP主要是利用外來物質,刺激膝關節細胞組織急性發炎,啟動身體的修復機制,讓組織可以自行癒合。臨床上,這兩種關節注射劑對輕中度退化性關節炎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治關節痛很有效!打PRP最火紅

在關節注射劑中,PRP(生長因子)是後起之秀,卻深受民眾的青睞。吳孟晃表示,PRP是利用自己的血液分離出血液中的血小板,再把濃縮血小板或所含的纖維蛋白萃取出來,注射至疼痛處或關節週圍,可以透過修復關節週圍組織如韌帶及關節囊等結構,減緩軟骨細胞壞死磨損、發炎,來緩解膝關節的疼痛。臨床觀察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患者注射後都有效,但多項研究證實,PRP能有效改善疼痛,也發現較玻尿酸更有效且持久,其安全性也相當高。

葉文凌說,注射PRP有沒有效牽涉幾個問題:一是離心技術,離心的速度很重要,掌控不好很容易失敗,根據長庚的經驗,失敗率達50%;二是施打部位,是否打到要點,關乎成敗;三是施打者,施打者需受過專業訓練;四是劑量,劑量需精準算計過,才能達到應有的療效。

他進一步解釋,PRP是血小板裡的生長因子,施打時要更謹慎小心,盲打不但效果不佳,還可能讓荷包大失血。在他門診裡,幫病患注射PRP前,一定會先幫病患檢測血小板裡有多少生長因子,若生長因子不及格,會請病患再抽一次血,做第二次檢測。

嚴重關節退化,得開刀換人工關節

根據他的臨床經驗,一般而言,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PRP,含生長因子血小板血漿體積需5~7.5c.c.的,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坊間很多PRP所含的生長因子只有2~3c.c.。葉文凌不諱言,儘管精準算計生長因子的劑量,還是無法解決第4、5期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命運,他們還是得開刀置換人工關節,才能四處趴趴走。

吳孟晃也持同樣的看法。他說,注射PRP只是一個選項,目前還無法取代人工關節置換術,而且PRP注射所費不貲,有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與其花大錢年年注射PRP,除非真的不適合進行關節置換手術,否則還是進行手術治療比較能解決根本的問題。

多種新藥研發中,可量身訂制治療

未來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將更多元。葉文凌強調,目前國外已有多種退化性關節炎的藥物在進行第二期、第三期人體臨床試驗,不久將來,醫師可依民眾不同病因引起的退化性關節炎,量身訂制治療方針。以軟骨再生為例,過去醫學界認為不可能,現在已可以利用間質幹細胞達到再生的效果,改善關節退化。

不過,在新藥物還沒上市前,葉文凌建議民眾,從生活細節做起,分擔關節的受力,盡量避免蹲、跪、爬坡、提重物,膝蓋開始出現疼痛的人,必要時可使用拐杖或矯正鞋,以減輕膝關節的負擔。肥胖的人應減肥,多做抬腿運動、游泳或騎自行車來加強大腿肌力,讓關節永保年輕。

保養關節有3撇步

許多民眾怕老後面臨置換人工關節的命運,花大錢買各種健康食品服用,葉文凌認為,保養關節最好的方式,就是控制體重及運動。如果只吃健康食品,卻不節制飲食,也不控制體重、不運動,吃再多也沒有效。

控制體重

國外研究顯示,過重會讓下半身承受過大壓力,加速關節勞損退化;一般人膝關節步行時承受的重量為身體的3倍,登階爬樓梯為身體重量的6倍;身體過重或是肥胖,膝關節所承受的重量比一般人更高。研究進一步發現,體重減輕5~10%,可有效減輕關節疼痛和增加改善機會。吳孟晃認為,減重才是讓關節永保年輕的不二法門。

拒高脂食物

國外研究發現,高脂肪食物會影響關節軟骨正常的運作,尤其有代謝症候群疾病的人,更是高危險群。美國一項研究也指出,同時罹患高血脂、高血壓、高脂肪的人,合併胰島素抗性太高,以後發生關節炎的比例是沒有三高族群的2倍。

練核心肌力

大腿肌群的鍛練很重要,年紀大了,肌肉退化會加速,下肢肌力不足會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國外研究發現,下肢肌力流失速度比上肢來得快,因此,要保持活動力,應趁年輕養成運動習慣來鍛練肌力,以保護關節。即使只是簡單的提臀、原地踏步,散步,也可以讓原本萎縮的肌肉,在收縮、放鬆交替間回歸正常體位,保護骨骼系統。民眾也可以透過水中有氧、太極、瑜伽等方式訓練肌力與肌耐力。

TIPS:居家練肌力,怎麼做?

建議老年人在家抬腿練肌力,首先挺胸坐直在椅子1/3處,雙手扶著椅子邊緣,大腿與小腿呈90度。接著慢慢抬起腿,穩定後再把腿伸直,肌力不足的人,先不要把腿伸直,停留5~10秒,左右兩腳各做12~15次即可,希望能達到每日做到100次為佳。肌力差的人,最好天天做,才能保護膝關節。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12期】

【更多內容,參考常春月刊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