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高齡社會 科技因應、社造協力

Foto

老齡化囊括很多主題,包含年金改革、國家長照計畫、扶養體系等項在內,今天因主題放在韌性都市上未及探討,以後可再做相關主題討論。台灣社會對老化危機有感,缺的是有效與全面的做法。統計預測資料指出202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首度超過18歲以下人口,兩者的交叉差距越來越大;未來十年,老年人口則將超過20%,情勢相當嚴苛。

台灣的危機感在以前全國科技會議的討論中就已萌生,當時有關科技因應的重點方向是:(一)發展老年關懷科技。台灣因ICT產業特別有成就,關懷科技甚有可能發展到國際等級,甚至成為國際性的社會產業。現在雖已列為重大方向,但沒有具體的實現策略,科發基金似亦未匡列足夠預算,最後仍未見達成。因此顯現台灣對老年問題是有危機感,但行動緩慢,需做調整。(二)長期失能與失智是老年人口中很大的問題,生命年齡目前的人口學極限應是120來歲,若能有效延緩平均的社會失能年限,則需要全力照顧的總量就會下降,故延緩失能與失智應被列為最有邊際效應的政策,包括全面稽查、評估,盤點台灣社會終身學習和志工服務(包含參與環境生態、社區、醫療、與公共事務志工或學習的老年人),老人也有豐富經驗可以幫助或參與創業,應有專責單位先盤點資源,以訂定出可讓老年人多參與、延緩失能失智的有效政策,以讓老年人不要太快變老。(三)長照人力問題,台灣各大學及專科學校,護理人才培育專業教育質量俱佳,若政策明確,在此基礎上推動長照人才培育應是事半功倍。目前許多大學內已開設相關學程,開始針對老年化社會做準備,老年醫學也逐漸起步中,只要長照政策確定,長照人力應該是可以在教育與醫療體系中培育出來的。

既有社造上協力 發展台灣模式的政策

國家現在規劃稅收來籌措長照財源,原則上應該是以弱勢群體為優先,穩定後再研議是否逐步推動一般人民的長照保險。這看起來可行,因為長照的財務支出,估計約是健保總體財務支出的四分之一以內,以台灣推動健保的成功狀況而言,只要給時間,要做好該一長照規模應該不會很困難。

韌性社會或韌性社區的建立和普及,在台灣已有相當經驗,但用在老化上則是大挑戰,因為過去建立韌性的目標主要都不在老化問題上,例如921震災和八八水災之後的重建工作,可以看到專業團隊、志工團體和社區總體營造團隊及社區,都做出良好的協力、互動、與整合,讓創傷後壓力異常(PTSD)的發生率降低復原率迅速提高,人性的安頓獲得比較好的照顧,社區復原及重建效能也變快變好,韌性的成就非凡。這些都是從921開始的,以前更早發生賀伯颱風(不比八七水災小)時,因為社會還未發展到那個地步,當時還看不到整齊的專業與志工團體。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韌性之後就開始蓬勃發展,但建構社區與社會韌性時,不能忘記老人,老人不只是被服務者或是一位單純的使用者,更因身處其中、身為當事人,比較知道如何達成需求,如捷運系統應如何標示,才能真正讓老人還未疲累迷失之前,引導老人找到可順利出口的扶梯或電梯,就是一例。老年人應可當共同參與者提供切身的意見,有助於整體水準之提升,而在參與的同時也有延緩失能的效果,這種老年政策的規劃與發展,一定能因此走出獨樹一格,對大家都有好處的台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