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成長的低迷,近期台股表現亦沒有起色,10月份情勢似乎更加惡化,成交量掉到1.32兆元的新低水準,月成交值周轉率急凍至4.37%。另外,今年6月才通過的「台星通」,隨著國際通證券公司收攤,也代表要無疾而終了。這實在頗令人意外,沒想到一個好的政策只執行了短短的4個月就要喊卡,實在可惜。
國際通證券公司是證交所100%轉投資的特殊目的中介機構(SPV),實收資本額新台幣三億元。這是證交所為了推動國內證券市場與外國交易所跨境交易合作,成立該公司來專責推動,首發主要業務就是「台星通」,協助國內跨國投資新加坡股票市場。今年3月21日,新加坡交易所宣布國際通證券成為新交所第27家證券市場交易會員,並且是新交所證券市場第一家遠端交易會員。
國際通的運作,可提供台灣投資人與券商傳送交易單至新加坡市場、處理當地交割、結算及保管完整服務的跨境交易平台,大幅減輕券商需各自串接或經由當地券商轉單負擔。
6月20日,台星通第一個交易日創下3,200萬元的佳績,但其後日均量僅約2,000萬元。量能有限下,實際執行並不順利,使得國際通證券公司累計虧損超已四千萬元,因此母公司證交所決定讓國際通證券結束營業,關門大吉。之後與新加坡交易所之間的合作改採互掛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投資人若有投資個股的需求,則是經由券商複委託途徑,回復到國際通證券成立之前的方式。
其實,證交所不應該這麼汲汲營營的看到國際通的虧損,短期內不能賺錢,就把國際通關掉。這是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管道與平台。國際通對小型券商尤其有利,因為不論是 IT 或上述的運作成本都可以節約。而且台股要國際化,除了台星通,短期內都還應該做的有台日通、台港通、甚至台滬通,台深通等,才能強化與周遭股市的連結。我們不應妄自菲薄,台股過去培養很多的高科技公司,也讓投資人賺錢,台股應該還是有相當的吸引力。
然而,如果事情已經發展到無法逆轉的地步,我們還是應該檢討這次台星通失敗的原因,未來如果再有機會,不要再搞砸。
關鍵原因有三。首先,缺乏「價格」吸引力,台星通下加入國際通運作的兩家券商(玉山和中信),其台星通手續費跟一般複委託價格差不多,無法吸引投資人的目光,使得其他券商沒有馬上加入的急迫性,保持觀望。
其次,新加坡「北向投資」台股遲遲不通。據了解近期新加坡與台灣市場一樣面臨成交量大幅萎縮的衝擊,因此新交所調整對外合作的策略。然而台星通並未列入優先推動的名單,新加坡人買台股遲遲不放行。這除了市場潛力的考量,恐怕更與近期兩岸關係轉變脫不了關係。這也代表台灣新南向政策的推動難處,政治的問題會影響到資本市場國際化。
其三,台灣的制度與法規對外資買股票仍不友善。美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國,基本上國外投資人在股市交易是免稅的,這是競爭後的大趨勢。台灣雖然已經廢除證所稅,但股利所得課稅、固定收益類型基金交易稅、企業債券利息扣繳、二代健保股利所得補充保費等都讓外資卻步。加上央行對於熱錢的嚴格管控,外人買台股真的不容易,真正買的當然少。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是企業直接融資最重要的管道,是投資人分享企業成長果實的園地。建議政府應將刺激股票市場成交量提升至國家戰略層級,同時審慎思考台灣股市的健全發展,推動台股國際化,消除台股交易制度的缺陷,例如鬆綁壽險、投信不能買成交量太少的個股,…,等等。如此才能活絡市場,台灣股市才能興旺,企業籌資,融資管道才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