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5年,復興航空從掛牌上市、引進私募資金、購入廣體客機,曾被視為國籍航空新星,以「小而美」姿態並列航空三雄。直至兩次空難後,公司元氣大傷,終至走上停航,由盛轉衰,令人不勝唏噓。
「復興航空昨正式上市,成為我國第三家上市的民航業者,躋身航空三雄之列。」2011年11月的新聞,見證興航以航空股王之姿掛牌,對這家比華航更早成立的國內第一家民營航空,上市有重新出發的意義,更是遲來的肯定。
相較於當年華航、長榮,都因貨運不佳壓得喘不過氣,以國內、區域線為主的興航,有著絕佳利基。2012年11月,興航董事長林明昇在法國空巴總部接回首架A330客機,用實際行動讓興航的「航空大夢」得以成真。
興航員工回憶,當年的集團尾牙,是興航員工士氣最高昂的一年,「因為飛出台灣、因為有大飛機了,因為獲利比別人好」,員工們抬頭挺胸,自然而然散發的自信,其實也是對林明昇接手經營的肯定。
朝著「5年內飛遍亞洲主要城市」的目標邁進,興航氣勢曾如日中天,讓自己茁壯同時,興航也看到廉價航空即將崛起趨勢,早在2013年時,就呼籲國籍三家航空共組廉航,完全應驗近年廉航崛起趨勢。
只不過再怎麼前瞻,都不敵2次墜機的震撼與創傷。2014年7月,颱風夜在澎湖摔了第一架飛機,即便澎湖地檢署檢察官事後起訴塔台人員,但已對興航形象造成嚴重損傷,元氣大傷。
更不用提2015年2月,短短半年內又摔了第2架飛機,幾乎是給了興航致命一擊。龐大的保費負擔、旅客的大量流失,對仰賴現金流的航空業,想維持現況都難,只得縮減規模、變賣轉投資,甚至被迫放棄廉航夢。
同業直言,航空業本來就是資本支出甚鉅的特殊產業,如果有國家挺或是口袋深,遇到營運低潮時,或許還能撐,但對資本額不到百億元的興航,停飛恐是「不得不的決定」,只能期待奇蹟出現,讓興航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