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以創新、就業與分配為主軸,選了五加二加一產業,作為創新的加速器,其中亞洲‧矽谷要用新的思維,建構一個以研發為本的物聯網創新生態系。
行政院已匡列新增預算新台幣57億元,金額不算大,但如執行夠力,應可誘引民間資金85億元。行政院找了年輕有創意的唐鳳以政務委員身分來督導這個計畫,可謂用心良苦。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應用廣泛,可大可小,可附掛(IoT plus),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台灣經濟有發展的利基。創新生態系包羅萬象,其最後的成敗在於能否動員並活絡創投業的資源。以色列在科技領域的傑出表現,是因為有一個活絡的創投業。創投業對台灣高科技產業及整體經濟的發展同樣貢獻良多,根據創投公會統計,我國國內上市櫃企業中,每3家就有1家曾接受過創投資金的協助;若只針對高科技產業來看,幾乎每2家就有1家接受過支持及援助。
台灣創投一向相當活絡,但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無論新設家數、募資金額或投資金額,一直徘徊在歷史低檔區,觸底反彈大致集中於生醫與電子產業。
台灣創投業因為每家規模偏小,投資案件不多,無力承擔巨大風險,資金大多集中於擴充期與成熟期新創事業,投資比例高達88%,早期新創投資比例只佔12%。這種失衡比例,前後期創投難以銜接,難以永續:早期新創企業缺乏資金,而創投業找不到可投資的標的。
創業早期的成功機率較小,但平均報酬率高,生態系要借助有經驗的創投天使或育成中心,協助降低風險。過去育成中心因為績效評鑑馬虎、誘因不足,成效平平,應記取教訓。創投天使是帶著資金與技術的專業人士,在併購過程中常見的私募基金也是帶著資金與技術的專業人士,兩者常常是二為一。在金融海嘯之前的金融整併,私募基金做了一定的貢獻,讓一些體弱的金融機構得以順利退場,逃過被主管機關接管的厄運,私募基金的爭議性在於其缺乏透明度,最終受益人沒有揭露,值得監理機關重新檢討規範,讓它發揮正面效益。
除了延攬,留住人才同樣重要,高啟全、蔣尚義、梁夢松、陳立宜等ICT產業界大咖相繼應聘於中國的業界,優秀的金融人才競相移走香港,替台灣人在那裏理財。人才外流,除稅後實質薪資之外,未來發展機會的期待是最大誘因。政府必須了解並加以處理,提供足夠誘因網羅這些人才作為創投天使。
生態系稱為亞洲‧矽谷,充分顯示企圖心,要打群架,贏得亞洲盃,打群架要有人領頭,政府應該槓桿投入的資金,促使跨國大企業參與並扮演領頭羊,發揮打群架的功能,才不至於淪為烏合之眾,才有話語權。
其次,早期創投風險也可以分散,將風險不等的個別創投案件綁在一起,成立信託基金,透過金融商品的創始、發行與信用補強,標準化之後,再銷售給投資人。
創投報酬率在短期高低不整,但在長期卻是相當穩定,因此監理機關似可放鬆包括保險業資金在內的長期資金投到創投的比例限制,尤其國際會計準則已對風險資產做更嚴謹的定義,監理機關也強化對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的要求,保險法有關個別投資項目的限制(保險法第146條等),對公司治理優良機構可考慮放鬆。現有的規定下,保險業將錢匯出國外反而比投資到國內創投業容易。
新創事業對價值鏈產生破壞性的效果,既有企業被迫退場,整併是促成經濟轉型的重要途徑。當年兩家面板廠如未整併,恐都難以存活,併購提供消失公司退場、存續公司提升競爭力的機會,是一個理想的結局。要活絡併購,我國的併購法規還有改善空間,但樂陞弊案提供一個警惕:資訊要透明化,防止假併購真禿鷹的詐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