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壽險業的利差交易,一個不得不的抉擇?

Foto

依保發中心統計,至2016年11月止,壽險業國外投資部位已達12.3兆元,占全體壽險業可運用資金62.58%。而對於匯兌風險的持續增加,主管機關已持續關注保險公司的匯率避險,亦曾研擬保險業資本適足率(RBC)計算有關風險資本減項,與調整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提列等監理措施。

 匯率與利率顯著影響著壽險業的投資績效,而利率平價理論(Interest Rate Parity Theory)主張兩國利率差等於遠期匯率(forward rate)與即期匯率(spot rate)差,凱因斯(Keynes)和愛因齊格(Einzig)所提出的遠期匯率決定理論,認為均衡匯率是通過套利活動而引起之外匯交易所形成。

 在兩國利率存在差異時,資金從低利率國流向高利率國以獲取較高利潤。但套利交易在比較金融資產收益率時,不僅需考慮資產所提供的收益率,還要考慮匯率變動所衍生之收益變化,即外匯風險。套利往往結合外匯交換(FX Swap),以利控制匯率風險。大量外匯交換交易後,低利率國貨幣的即期匯率(spot rate)下降、遠期匯率(forward rate)上升;而高利率國貨幣的即期匯率上升、遠期匯率下降。

 遠期差價為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額,低利率國貨幣會出現遠期升水(Forward Premium),反之高利率國貨幣則出現遠期貼水(Forward Discount)。隨著套利進行,遠期差價會加大,直至遠期差價等於兩國利差。因此可以歸納利率評價說的觀點,遠期差價由兩國利差決定,並且高利率國貨幣在外匯市場必定貼水而低利率國貨幣必定升水。

 當然,理論是基於市場均衡假設,依外匯交易實證結果,利率平價理論通常不易存在,市場套利現象因而產生,而利差交易(Carry Trade)是指投資人先借入低利率的融資貨幣(Funding Currency),再買入高利率標的貨幣(Target Currency),套取不同貨幣間利差的行為。想要利用利差交易策略獲利,投資人必須利用相對低利率的貸款,借入以該國貨幣計價的資金,再將借入的資金交換為較高投資利率的他國貨幣,完成匯兌後,就可使用新得到的貨幣進行投資,賺取相對較高的利息收入。

 因為台幣長期處於低利環境,亦衍生出利差交易思維,壽險公司可以台幣作為利差交易的融資貨幣,一方面基於低成本資金考量,另一方面可降低保單組合的負債成本。凡交易就會產生風險,若台幣一旦升值,則利差交易買回台幣的成本勢必會提高,進一步侵蝕獲利。

 目前,壽險業匯率避險主要利用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合約(NDF;Non Principal Delivery Forward Contract),因不需以本金收付,只要到期日以市場匯率價格與契約議定價格的差價進行交割清算; 另外為換匯交易,須先簽訂換匯交易契約,約定以同一貨幣於不同之交割日,依約定匯率,交易金額相同之另一貨幣。

 而避險績效如何認定,全額或部分避險孰優?事實上,利差交易對於壽險業應不可能長期適用,因為匯率不可能持續一面倒發展,除非兩國間允許不對等出超或是入超貿易。同時,利差交易亦會引發全球系統性風險,2007年2月中國A股市場暴跌,當日上證綜合指數大跌8.84%,深圳成份指數大跌9.29%,締造十年來最大單日跌幅,當A股大跌時,國際匯市波動加劇,美元與日幣匯率由120.38急速下跌,到2月28日,最低跌至117.49,僅15個小時內跌幅達2.4%。

 利差交易能帶來收益的前提條件是匯市波動必須平穩,因為利差交易得承擔匯率波動風險,如果匯率大幅波動,匯差損失可能侵蝕利差收益。台灣壽險業存在著類似利差交易之不得不的抉擇,而面對美元、人民幣等匯率呈現大幅波動時,如何擬定適當的避險策略將直接影響壽險公司的投資績效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