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當65%工作消失

Foto

國發會日前引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估計指出,現今進入小學就讀的兒童,65%在長大後將從事新型態的工作,而這些新型態的工作目前並不存在。

 這個消息聽起來很令人震驚,這意思也就是今天許多的工作,十幾年以後會消失,未來年輕人將面對一個全新的就業環境,若不提升自己的能力,極可能將進入失業大軍。

 如何提升就業能力才不會被淘汰?長期以來政府一直認為,若能讓大學教育縮短「學用落差」,補上最後一哩,即可降低高學歷高失業的困境。

 面對OECD這份報告的警示,政府因應的思維沒變,依舊是如此,國發會準備針對未來可能消失的職業類別、新興的職務及技能,進行為期三年的委託研究。

 然而,年輕人就業能力果真是取決於大學教育的最後一哩嗎?國發會果真能研究出未來新興的職業,並開相關課程,學子們的就業能力就會提高嗎?恐怕無法如此樂觀。

 愛因斯坦說:「大學的價值是鍛鍊大腦的思考能力,所謂教育是忘卻在學校的全部內容之後,所剩下的本領。」大學本非就業訓練班,而是培養學子們思考的地方,誰說學文學的不能成為金融家?學電氣的不能成為化學家?

 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大學及研究所唸的是機械,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大學唸的是電氣工程,至於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盧卡斯,大學主修歷史,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大學主修文學和數學。

 這告訴我們,大學四年如果能讓學生嚐到讀書的樂趣,學得扎實的基礎學門,並且有正確的價值觀,未來不論從事哪一行,皆可游刃有餘,「學用落差」根本不是問題。

 十年後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誰都說不準,此刻與其研究未來可能出現的職業,倒不如提升教師、學子的學習熱情,我相信只要把教學與學習熱情的最後一哩接上,我國人力資源的問題泰半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