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揮軍新南向 讓數據協助布局

Foto

隨著政府政策推動,「新南向」儼然成了一整年來商場上最夯的關鍵字。東協整體經濟規模已達2.4兆美元,15年內將躍升全球第4大經濟體,僅次美中日。雖然2016成長略低於預期,但整體4.7%,仍比WorldBank公布平均2.3%好得多,特別是越南、菲律賓等2016-2017都將超過6%,不比印度與中國遜色。除了作為供應鏈的基地,東協持續加溫的人口紅利與國民所得,也成為品牌商值得期待的內需市場。

 台商前進東協的條件日趨成熟。人才有來自東南亞的僑民或通婚二代,技術有雄厚的機械、資通訊高門檻技術產業,而消費方面,東南亞民眾對外來品牌接受度日益升高。這些條件都為接下來的布局鋪路。不過,我認為尚有台灣企業還缺乏的條件。

 首先,是「數據軟實力」的建置。台商在東協布局,早已從成本導向走向品牌導向。面對東協最大的兩大對手國:東協最大投資國日本,與東協最大進口國中國,台灣企業必須發展屬於自己的在價值鏈佔優勢的切入能力。所謂「數據軟實力」,其實就是透過分析資料來因時制宜的能力,鄧白氏大數據科學家Anthony Scriffignano稱的「smart data」—解決商業問題的預測性數據。

 例如,70年代台灣電纜商看到菲律賓政府招商打造基礎建設,便紛紛到菲國發展,創造比國內高出數倍的豐厚利潤。這不只靠產品力,而是洞燭先機的洞察能力。台灣手搖飲料、醫美品牌也到東南亞稱霸,也與東協近年薪資成長與消費習慣轉型有關。展望未來泰國電商品牌趨勢,或馬來西亞行動經濟的演進,若能及早掌握數據,就能提早洞察商機,儘早卡位。

 第二,企業要有智庫為導向的商業策略。如政府單位在研擬南向政策時,仰賴許多東南亞研究智庫,我認為企業也要透過市場數據資料,建置自己的商業智庫,造就機會最大化,風險最小化。「智庫型企業」更能靈活變動策略,如2010冰島火山灰阻擋航線,2011日本福島311地震,都造成全球供應鏈危機。當時很多客戶藉由我們的供應鏈名單與數據,快速轉換其他地區供應商,遂能正常供貨,危機中成功贏得客戶信賴。

 第三,個人認為,新一代南向,不能只靠關係,而要善用市場數據。台商以往僅靠當地商會,找到的規模類型、數量都類似,也無從掌握這些公司的經營表現。其實企業應趁東協近年產業轉型的機會點,依照自身商業模式對照出客群的數據,並用量化分析方式找出下單量最大、也最優質的客群區間,並依這些公司的產業別、資本規模等條件,進行模組化,變成「全球買家指數」來決定業務接觸的優先順序。

 在全球超過175年、亞洲超過一甲子,鄧白氏在東協累積上千萬筆商業資料,能協助南進企業必要的戰略情報與精準媒合。2013起總部支援台灣團隊與商發院等單位合作,為企業到東南亞達成五成以上的媒合率。去年期間,有家台灣廚具品牌透過鄧白氏東南亞數據團隊,分析當地的競爭對手與合作夥伴的利與弊,為今年擴大前進印尼與菲律賓做好準備。關於風險管理,很多客戶更活用即時數據來監控供應商,針對不確定性提早進行風控。此外他們也使用國家風險報告進行宏觀市場監控;針對高風險對象,便運用商業徵信與催收,個別列管。

 中國的一帶一路、亞投行,日本近年持續加碼亞洲開發銀行,美國積極重返亞洲,台灣企業在東協,面對前所未有的商機,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與壓力。我殷切盼望,藉由南進征戰,讓台灣企業能更熟練駕馭「數據布局」,進而挺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