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日本東芝陷入核電流沙

Foto

日本家電大廠東芝(Toshiba)日前宣布將出售半導體業務,以挹注其龐大虧損,此舉吸引各大企業關注,並傳出鴻海與台積電將組成聯隊參與競標,但為何東芝會面臨此一傾頹的危境?

 東芝是日本的榮耀品牌,從推出日本第一台洗衣機與電冰箱,到開發全世界第一台筆記型電腦與16MB快閃記憶體,百年來透過不斷的技術革新改變人們的生活。身為日本最大半導體製造商、第二大綜合電機製造商,東芝原以家用電器、重型電機為主體業務,後開始涉足通訊、電子及核能等領域。所生產的核子反應爐採沸水式技術,控制核分裂產生熱能,將水加熱產生蒸汽發電。

 東芝在2005年開始積極進行國際化,並於2006年以54億美元高價,從英國核燃料公司(BNFL)手中買下美國核電設備製造商西屋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在多家企業競逐下,成交價超出預期甚多。西屋生產壓水式反應爐(EPR),為現今市場主流,由兩個循環迴路組成冷卻系統,運作保養較複雜。

 當年正是核電復興時代,因經濟快速成長,新興國家用電量不斷上升,需要穩定的發電系統;且二氧化碳排放問題逐漸被重視,石油與煤炭價格又大漲,核能被視為取代火力發電的解決方案之一。美國於暫停30年後重啟新核電廠申設,土耳其及越南等過去未使用核電的國家也評估加入。當時全球有439個核能反應爐,分布在31國,供應全球15%的電力,並有31個核電廠施工當中,核電正欣欣向榮發展。

 為了支應核電開銷,東芝陸續出售各項資產,包括東芝EMI音樂、手機、電梯、各地辦公大樓,日漸衰落的家電業務也在2016年賣給中國美的集團,給予40年品牌授權,賺錢的醫療器材業務亦不得不賣給佳能集團,東芝逐漸把業務集中在半導體與核能兩大部門,「這是選擇與集中的結果」當時的西田總裁表示。

 很不幸,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擊垮了這一切計畫,東京電力公司3座反應爐被燒穿,其中一座即為東芝所設計。人們震懾於所看到的災情,開始重視核電安全問題,且核廢料如何儲存及最終處置場難尋都是棘手的問題,這讓許多國家開始退卻轉向。為了保持優等生形象,東芝選擇作假帳掩飾核能部門大量虧損的事實。

 從事後諸葛看來,東芝未能正視後福島時代日本核電發展情況,繼續大膽擴張核能部門可能是最大錯誤,子公司西屋甚至還在2015年買下美國芝加哥橋梁鋼鐵公司(CB&I)旗下的核電工程企業Stone Webster。該收購案承接核電廠興建業務,但工程費、人事費不斷暴增,使虧損愈顯嚴重。若學習德國西門子隨梅克爾總理政策即時退出核電市場,或許能躲過這場浩劫。

 世界各國對核電未來前景看法亦不一,令人意外的是,日本企業仍表樂觀,因日本安倍政府維持需要核電的立場,預定讓更多核電廠重新回復運作。且據國際原子能總署估計,未來15年全球將新增150座反應爐,「放眼國外,就知道有無數國家願意接收核能產業」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資深經濟學家村上朋子表示。除東芝外,另2大核電巨頭─日立與三菱,分別與美國GE及法國Areva(亞瑞華)結盟。

 中國大陸的態度也很積極,預定於未來10年新建60座核電廠,透過訂單引進國外技術。中廣核集團與法國電力集團(EDF)合作投資的英國辛克利角C核電廠已獲得英國政府批准,此為中國大陸首度參與外國核電廠興建。

 美國奇異公司則較看好分散式能源前景,認為核能已是昨日黃花,因此早早切割核能部門與日立合資公司。另美國最大核能電力公司Exelon在季報中表示,核電已成為沉重負擔,若再無法獲利就要關閉核電廠。

 法國核電巨擘Areva(亞瑞華)承包芬蘭核電廠工程面臨鉅額虧損,且其旗下鑄造廠爆發安全測試數據造假,引發各界疑慮。公司在這5年共虧損110億美元瀕臨倒閉,最大股東法國政府計畫進行增資以挽救該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