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擴張虛擬領土之必要性,台灣的未來

Foto

歷史不知重複多少次,國家地區的發展依賴著領土的擴張與開發,如近代德日在二戰的策略,早期英國的全球殖民擴展到「日不落國」,再早的西葡荷海洋艦隊,或羅馬的榮耀。戰爭的領土已不流行,但戰爭取得的資源還是在20世紀的波灣戰爭被血淋淋的掀出戰爭的目地。到現今,戰爭不在戰場而是在商業上,但我們認為爭奪領土的概念還是存在的,可是,不是地理的領土,而是虛擬技術或網路世界裡虛擬領土。

 看看現在強盛的科技公司,哪一個不是在特定虛擬領土或領域擁有龐大的影響力與獨占力。舉一些知名企業為例:Google在全球搜尋引擎市占67%;Amazon在電商會員約8,500萬;Apple透過手機銷售三年擁有5億以上的使用者(三年來銷售量為5億隻以上));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台行動月活躍用戶達4.27億戶;日本最大人力資源網Recruit每月獨立訪問戶超過8,000萬,註冊會員近40,000人;GE在世界機器設備市占27%;滴滴在中國的乘車市場每天提供多達2,000萬次乘車服務;Sony在遊戲娛樂產品、Facebook在社群網站,數不盡的例子。

 這些巨頭創造的不是產品,而是虛擬的領土。這些領土有產值高的人民或使用者,有共通的語言,有進入審查,最重要的事,這些領土可以輕鬆地培育出新的創新,而因為「領土夠大」「使用者基數夠大」,這些創新可以擁有更高的成功機率。肥沃的領土可以種出各種不同的產品與服務,並可以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Alibaba之所以這麼大,這也是起始於B2B企業外貿平台,成長到淘寶的基礎,之後才有天貓跟支付寶。現在要做支付,問題不在技術,而是有沒有這塊領土土壤可以種下去。一樣的創新應用,美國GDP達18兆370億美元,大陸GDP是11兆80億美元,一個新創可接觸千萬用戶,平均一個新創可分到GDP的1個百分點。但一樣的新興技術或服務,台灣GDP是5,230億美元,有多少金額能支持?

 台灣也曾經有很強大的虛擬領土,在以前短暫的水果紡織鋼鐵,到90年代的PC相關半導體、ODM等。那個年代,我們長出了金融保險家族獨占,但也有很多IC設計公司或半導體相關的上市企業。那是個美好的時代,直到網路的興起。台灣的虛擬領土價值在近年大量的貶值。台灣筆電大廠,一年千萬的銷售量、但沒有建立任何明顯使用者,也就是沒有建立領土。Google沒有賣多少筆電,但Chrome book為Google又帶入多少使用者?世界新創價值的產生不需要這些領土的資源與支持。Uber沒有車,AirBnB沒有房,Snapchat還不留照片數據,更別說是AI人工智能的崛起會加速PC產業結構的劇變。既有的虛擬領土不肥沃了,一樣的農夫與一樣的耕種法,是救不了這片土地的。台灣還剩下什麼?或積極地說,台灣應該拓展什麼?

 全球數位虛擬領土,我們認為台灣要全速拓展數位領土。這並不是像政府最近提出的計畫,建立無用的網站與App,用中文或破外語介紹日月潭跟小吃。台灣首先要在數位虛擬世界發聲,就像美國在這虛擬領土上看到的是一個龐大的矽谷,另有Austin, New York, Boston, Seattle等。台灣要在數位虛擬世界有影響力,像是硬體的矽谷像是深圳一樣,有名有利有資源,接著就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才,全面開放開白領工作者,打破所有關卡稅法,成為完全自由的數位領土港口。像當年的金融香港,亞洲紐約新加坡,愛爾蘭香農自由區等。

 第二部就是建立國際的戰鬥部隊,鼓勵建立虛擬領土:大平台,大技術計畫。拿輕軌建設的錢灑向全世界AI人才!今天矽谷的強盛,除了擁有領土龐大的科技巨頭,跟一波波不怕死的新創,還有就是可怕的領土效應。Amazon的語音技術Echo可以快速拓展是因為技術絕對的超群?還是Amazon購物平台這虛擬領土在下面的支持? 一樣的技術,台灣也做得到,但,支撐的虛擬領土在哪?沒有的結果就是回到代工製造為人作嫁。這是做了幾十年的事,我們需要把這些技能轉化成新的動能,建立新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