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驚呼聲中當選美國總統的川普磨刀霍霍準備強力執行「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政見,期望吸引更多廠商在美國設廠,雇用更多當地勞工,以解決失業與低薪問題。他透過推特宣揚其成果,所有人都睜大眼睛看,這樣的政策能不能奏效?
若以吸納就業人口來看,製造業的確是遠高於服務業的,這也是川普選擇用再工業化來解決失業問題的出發點。以我國數據來看,工業的生產力較高,薪資水準較高,帶動其他產業的效果也較大。且對一個國家而言,產業結構應盡量力求平衡,若過度偏重服務業將會使國家深受景氣影響,新加坡近年來大力發展石化業也是基於此理由。
「中鋼有1.2萬名員工,開咖啡廳能創造多少就業機會?」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亦指出。因此這幾年產業逐漸外移的美國,在經歷次貸風暴後,也開始反思挽回製造業。
歐巴馬總統任職期間即著手推動製造業回流,包括沃爾瑪、福特及奇異等均響應,增加數千個工作機會。蘋果總裁庫克也回應歐巴馬的要求,於2013年在美國開啟一條生產線,生產Mac Pro高階電腦主機,但整體而言效果尚不明顯。
美國吸引企業前往設廠最大的優勢包括土地成本低、市場廣大、特定原料價格低、法規明確,最近並研擬調降企業所得稅,且美國集合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是孕育新科技的搖籃。惟缺點包括供應鏈不完整、勞動成本高,勞工素質尚不符合企業所需等。
如台塑集團即看上美國低廉的頁岩氣成本、廣大美國市場商機及川普總統的降稅承諾,將投資5,000億台幣擴建德州與路易西安納州的石化廠產能,目前台塑美國已是集團中營益率最高的公司。
中國「玻璃大王」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於俄亥俄州設立的汽車玻璃廠亦於去年10月正式投產。曹德旺於受訪時表示「美國電價是中國的一半,天然氣價格為中國的1/5,加上當地政府補貼設廠,因此購買廠房基本上沒有花錢,若考慮其他優惠條件,美國設廠的利潤比中國多10%以上。」中國現僅剩勞力成本優勢,「美國藍領工人的工資是中國的8倍,白領工人則是中國的2倍多,但可用自動化設備來取代。」
英特爾也加入「政績工程」行列,執行長科再奇(Brian Krzanich)於今年2月宣布將投資70億美元在美興建新廠。科再奇在寫給員工的電子郵件中解釋:「很多人在問,為什麼是現在?」他寫道,因為「我們看到政府的稅與監管政策的推動方向(有利於美國製造)。」但有人批評此一投資計畫是舊瓶裝新酒,它在歐巴馬總統時期便已開始執行。
「我會要蘋果在美國生產iPhone,不是在中國。」對於川普在競選活動中所喊的,蘋果供應商─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的態度比較保守,他認為製造業的供應鏈複雜,要馬上談移回美國並不容易,「請可口可樂和麥當勞回去比較快」,他說。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對於美國製造(Made in USA)的定義是「產品的全部或基本上全部組件均在美國生產和組裝」,以目前國際分工的常態來看,此條件非常嚴格。
在工業4.0革命浪潮下,未來的製造業將走向無人工廠與智慧製造產線,也就是生產製造將日益向資本密集型發展,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傳統地區將逐漸喪失其優勢,此一趨勢似乎對製造業回流美國有利。